北京艺术中心下午开放,“文化粮仓”啥样?提前入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方非 美编 杨盼

2023-12-27 13:28 语音播报

热点

夜色降临,大运河畔,点点“繁星”挽起北京艺术中心的大幕,好戏连台,正待开演。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中的重要一极,备满精神食粮的“文化粮仓”正在为城市副中心和“演艺之都”的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而长久的生命力。

数字化智能化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2019年10月28日,北京艺术中心项目正式开工,接近13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包含了戏剧场、歌剧院、音乐厅3座单体建筑,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中体量最大、建设规格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处。

北京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因此也被称为“文化粮仓”,它的外观采用中国传统的单脊双坡屋顶,外幕墙形成升起的“帷幕”造型,简洁明快,姿态灵动。“要呈现出这样的效果着实不易。”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吴良良在回忆建设过程时感慨道。

北京艺术中心工程钢结构总量约1.4万吨,涉及大量钢管柱、钢骨梁、超薄钢板墙劲性结构,其中,歌剧院、音乐厅屋盖均有高凌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最大凌空高度49米,最大跨度约33.7米,最重桁架约32.9吨,现场塔吊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如同大幕升起的外幕墙由9种不同的幕墙系统组合而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4134块折叠铝板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以传统施工技术衡量,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字化、智能化的灵魂,流淌在这座对标世界一流标准的剧院的每一处,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建造”的理念,项目团队实现了钢结构高精度安装,节约用钢量1300余吨,并让4134块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的折叠铝板幕墙安装到位,分毫不差。在设计夜景照明时,项目团队采用前沿智能控制系统,31108个点光源、5500米顶面线槽灯、1200米线条灯仅用4个月便完成安装。今年,北京艺术中心荣获欧德克(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得到了全球工程数字建造领域的最高奖项认可。

优秀声场效果过耳难忘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一条运河千年久,涛声桨影岁月流。”12月22日晚,北京艺术中心唱响开幕大戏《运河谣》,饱含中国韵味的动人旋律送来一段运河上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借助歌剧院内148支音响组成的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音系统,优美的音乐轻柔通透地环抱了每一位观众。

声场堪称一座剧院的灵魂。北京艺术中心的声学设计由比利时卡尔声学设计事务所、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两支顶尖团队共同参与,9月27日,北京艺术中心首个具备使用条件的室内剧场音乐厅迎来首场测试演出,指挥家张弦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奏响了应景而震撼的贝多芬《大厦落成》序曲。当晚,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声学及剧院专项设计研究所所长杨志刚来到了现场,他随身携带的电脑存储着数十万字的调研报告和设计方案,每个字都凝结着他和同事们的心血与构想。

演出中场时,一个“圆球”被搬到舞台中央,它便是测试声源。在观众满场时,测试声源会播放由低频到高频的扫频信号,由工作人员持麦克风在观众席的5个区域进行持续测试。“满场测量是最接近实际演出的测量条件,也是一个很苛刻的条件。99%的厅堂验收测试都只能是空场测试,能够进行这次满场测试非常难得。”杨志刚介绍。最终数据显示,音乐厅本底噪声达到极值水平NR8,背景噪声在最不利条件下测试结果已优于设计要求,2.55秒的混响时间已经领先柏林爱乐音乐厅等世界著名演出地标。

“我非常享受在台上演奏的状态!”参加这场音乐会的小提琴名家宁峰说。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与他有着同样的感慨,10月25日,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来到北京艺术中心,成为首支登陆这处文化新地标的国际级艺术团体。在北京艺术中心前前后后转过一圈,捷杰耶夫向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我由衷祝贺中国朋友们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当晚,他和乐团以一曲未写在节目单上的“彩蛋”《我们走在大路上》为音乐会开场,家喻户晓的鼓舞旋律与环绕音乐厅的红色鲜花擦出洋溢着庆典意味的火花,瞬间赢得全场喝彩。

“谁能想到有一天会在通州看上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演出呢?”那一夜,观众胡方(化名)走出北京艺术中心,在熙攘的人潮里按下了这条朋友圈的发送键。家住通州区九棵树街道的他多年来“奔走”在国家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演出场地,每次往返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如今,家门口的“文化粮仓”开仓放粮,满足、期待填满了胡方的心头。

2024年600场演出活动拓展副中心演艺版图

12月27日下午,北京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接下来,在运营方国家大剧院积累多年的经验与资源基础上,北京艺术中心将持续为城市副中心和京城观众奉上文化盛宴。

立足“一院三址”的发展新格局,“国家大剧院主打综合性,承载‘歌乐舞剧戏’的演出门类;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主打专业性,为剧院生产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把爵士音乐节打造为长期品牌;北京艺术中心主打现代性,将在演出形式上不断拓展,加入音乐剧、现代舞等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表演形式。”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宫吉成说。至2024年1月1日,北京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周”将推出9场剧场内演出和20场艺术活动,国家大剧院原创悬疑话剧《嫌疑人福尔摩斯》、北京艺术中心2024新年音乐会、北京艺术中心2024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将接连上演,与此同时,公共空间将举办“运河市集”以及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等小型演出,打造全天候的艺术体验。

2024年,充分发挥区域与周边环境优势的北京艺术中心预计将举办300场演出和300场艺术活动,邀请话剧《林则徐》《玩偶之家》、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等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以及英国爱乐乐团等国内外著名艺术机构竞相登台。未来,北京艺术中心将以“艺术节”作为活动组织的基本形态,整合剧场演出、艺术活动、空间经营等内容,策划推出运河国际艺术节、音乐剧艺术节、森林音乐节以及多品类的主题艺术周单元。

【记者手记】

2021年春天,第一次到北京艺术中心采访时,车来车往、“钢筋铁骨”的工地完全看不出“文化粮仓”的雏形,两年多的时间,一座领跑行业标准的剧院建成并开门迎客,整个过程的高效、优质和可想而知的已被克服的种种困难,实在令人感叹和敬佩。

区别于辉煌璀璨、气势壮观的国家大剧院,走进北京艺术中心,直观的感受是更加简洁现代,能体会到与本部剧场在运营定位上的差异。以目前采访次数最多的音乐厅为例,它采用了山地葡萄园式的观众席,一座主琴加两座副琴的管风琴明快银亮,整体风格非常轻盈。还有夏天时曾进行过公益演出的户外绿心露天剧场,每当阵风吹过,树叶浮动的沙沙声便萦绕在侧,赏乐赏景好不惬意。过硬的设施条件,已经为户外、亲子、沉浸式等演出形式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

在近半年的采访中,观众们的反响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胡方先生一样,“家门口就能看上好演出”是家住通州区的观众经常提到的惊喜,这也是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采访时常能听到的高频回答,不用在路途上耗费大量精力了、可以带着孩子过来了、越来越多响当当的名字开始出现在通州舞台上……近几年,通州的演艺市场有了太多截然不同的变化。与此同时,副中心的影响力已然开始辐射其他城区,当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在台湖剧场跳起《堂·吉诃德》、当宁峰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拨动琴弦……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借助演出搭起的桥梁,他们对正在快速发展的副中心有了新的了解。

2024年即将开启,一座剧院将如何为城市生活赋能,值得所有人期待。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亮相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