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演出 | 更新创新焕新打造演艺之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方非

2023-12-28 12:23 语音播报


站在2023年的年末,回眸这一年的演出市场,让人感慨万千。无数文艺工作者承受住了寒冬的考验,迎来了复苏的春天,经历了绽放的盛夏,收获了金秋的成果,为北京着力打造“演艺之都”奉献了心血与才华,贡献了可喜的作品与票房。据统计,1月至11月,北京市营业性演出数量已达44701场次,观演人次达1064.7万,票房收入前三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126.9%、199.7%、280.9%。

北京人艺《张居正》

关键词:万象更新

顶层设计引领全面复苏

经历了三年疫情打击的文艺演出市场,在复苏之年迎来井喷式的全面爆发。无论是剧目创作生产,还是演艺空间建设,无论是优秀人才培养,还是国际文化交流,都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从年初到岁末,接连不断的艺术节、展演季好戏连台,闪耀“演艺之都”魅力之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团名家名剧汇聚京城,彰显首都舞台包容开放之姿;各种爆款演出、首演剧目一票难求,“超长戏剧马拉松”如火如荼,北京各大剧场再现排队入场、火爆签售的热闹场景;“拼手速抢票”“一遍不过瘾还得多刷”也成为无数戏迷观众的观剧常态。

这样的喜人局面,和2023年首次将“着力打造‘演艺之都’”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 实施方 案(2023年-2025年)》密切相关。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和全面支持,让管理者更有方向,让创作者更有信心,让文艺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让普通观众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

北京儿艺“胡同丫丫”成长三部曲

关键词:守正创新

文化自信推动文艺创作涌现佳作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艺创作能力一直在全国发挥着创新引领的作用。如今更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不断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尤其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都涌现了一大批守正创新的原创佳作。

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先后推出现实题材原创音乐剧“奋斗三部曲”《在远方》《亦梦亦真》《理想之城》,聚焦时代发展与大城之变中的个人奋斗。国家话剧院不仅联合民族企业和司法单位分别出品现实主义题材原创话剧《初生》和《鼓楼那些事儿》,还在第二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中特意开辟现实题材创作板块,鼓励青年艺术家关注民族发展,关心民生冷暖,体现出国家文艺院团的格局与情怀。

话剧九人的《庭前》

民营文艺机构同样对现实题材热切关注,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北京奏鸣曲》、树新风剧团的《长翅膀的杜若》、话剧九人的《庭前》、中间剧场的《凡人之梦》、鼓楼西戏剧的《坏小孩》、风雷剧团的《胡同里的保姆》、九维文化的《钟鼓楼》……这些扎根现实土壤的作品百花齐放,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责任。

革命历史题材同样极受重视,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青春之歌》《映山红》沿着经典民族歌剧的道路继续前行;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音乐剧《觉醒年代》则融合了现代、古典、爵士、摇滚、民族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唤起了年轻人的热血激情和爱国情怀。

文化自信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话剧《正红旗下》《张居正》《霸王别姬》《赵氏孤儿》《搭手飞人》《蓟州疑云》《苏堤春晓》《骆驼祥子》《孔丘》,歌剧《运河谣》、舞剧《红楼梦》、京剧《齐白石》《纳土归宋》,以及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会……用多种艺术手法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

在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海纳百川的同时,今年的很多作品都在全新解读和创作中为其注入东方美学和当代表达。《西哈诺》《等待多哥》《哈姆雷特》《大师与玛格丽特》等改编自西方经典的新作,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受。国家大剧院与国际各大艺术机构联合制作《拉克美》,央华文化与国际顶级艺术家合作世界经典《悲惨世界》,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剧院魅影》《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摇滚莫扎特》等一系列音乐剧中文版的诞生,都在以中国制作接轨国际潮流。

关键词:活力焕新

突破传统激发各方融合发展

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空间、新业态、新演艺,正在成为京城演出市场一股迅猛发展的创新力量。

今年8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了首批15家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有别于传统剧场的演艺新空间,催生了各种沉浸式戏剧热演,77剧场的《大真探赵赶鹅》、鼓楼西剧场的《边城》、繁星戏剧村的《朱莉小姐》、开心麻花的《迷雾山庄》《燃烧》《开心聊斋》,创新演出场景、剧目制作、表演形式、观演关系、演出体验、消费业态,有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焕发城市活力。

文化形态创新、文化资源焕新还体现在各个方面。国家话剧院首部“CNT现场作品”《英雄时代》和首部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积极探索演艺传播的新形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故宫博物院等多个单位,接连推出新空间剧场版和歌舞剧大剧场版《猫神在故宫》;北京儿艺一举推出“胡同丫丫”成长三部曲,创造里程碑式儿童剧演出样式……都显示出在京文艺院团在创作、生产、运营、跨界合作等各方面的巨大能量。

11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公示了首批线上演艺服务项目,将不断推出新型演艺产品,运用数字化思维提供演艺服务,推动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播;部分项目还将把精品演艺内容呈现给海外观众,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让“演艺之都”的光芒辐射得更广更远。

文化这一年2023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