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16:08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更是一条文化轴。北京中轴线的建立与发展清晰地表达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延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这座城,本就是一部厚重的书,对中轴线的理解其实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今天为大家分享几本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好书,他们分别从建筑文化、影像资料、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学术价值等多个角度不同维度对中轴线进行了解读。
《中轴之门》
那些相似的城门该如何区分?内城正门正阳门浴火重生了几次?宫城正门午门门洞“明三暗五”是怎么来的?前门楼子到底是不是“九丈九”?正阳门的石狮是打哪儿“轮岗”来的?……
作者以点带面,由南向北,穿过这条辉煌而又充满烟火气的轴线,介绍了外城正门永定门、内城正门正阳门、皇城正门天安门、宫城正门午门、外朝正门太和门、内廷正门乾清门等重要门户,并将之相关的配套体系完整地展现给读者。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视角独特,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门户的类别、形制、功能,还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故事,对历史典故进行探究和考证,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自1860年,北京城被相机第一次记录下来,就和光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流传开来,让世人慨叹于她的壮美。本书以高清、珍贵的历史影像真实地再现了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沿线文物景观左右对称的古代城市轴线。其中,不仅有古代建筑、坛庙园林的形制沿革、布局形态,还有行人街景、城市生活的动态捕捉、风貌描绘。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的作者刘阳,是一位北京老影像研究与考证专家,全书有700余张由中外摄影师拍摄的珍贵的高清老照片、4张全景接片照,其中有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堪称一座“中轴线的纸上博物馆”。从第一张意大利人比托1860年拍摄的“大清门”,到上世纪40年代的中轴线,这本书中收录了中轴线几乎所有的建筑,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雨燕飞越中轴线》
这是一场在想象力的托举下不断打开视野的中轴线之旅。作者巧妙选取中轴线上的树作为线索,以树的历史故事串起中轴线的文化脉络:天坛“九龙柏”树干上九条纵向的褶皱,社稷坛的“槐柏合抱”,太庙的“树上柏”……这些古老的树木屹立千年,见证着一段段风云壮阔的历史,亲历了古都的变迁发展,也展现了今日的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古建筑保护与生态保护这两个看似相距甚远的主题,在作品中却自然相融。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按照由南往北的顺序介绍建筑和古树的来龙去脉;另一条线则展现了罗燕凌从偶然救助雨燕,到主动了解雨燕,最后身体力行加入雨燕保护行动的过程。一显一隐两条故事线互相交织,相映生辉。作品中提及的永定门公园的绿地、城南公园的桃树林和育才中学操场中央的百年榆树等,都显示了当代中国为谋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也启发我们思索古老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市文化和旅游局历时三年组织编写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系列丛书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共4函16册,体量达300余万字,从营城、红迹、园林、商街、名人等不同方面讲述北京城市变迁和人文历史故事,填补了深度探访北京中轴线文化旅游资源类丛书的空白。
丛书以学术为支撑、以普及为目的,以文旅融合为特色,通过“游”来解读中轴线。书中内容切入点多,便于读者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创作手法也突出情景化、体验化、专题化,并且每册书设了一个贴合前文内容的主题游章节,从中轴线主体建筑、园林景观,到可以进行体验的京味美食、传统技艺等,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方便读者从书中按图索骥感受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
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
2024年即将开启
如果你喜欢阅读
并对中轴线感兴趣
不妨以这些好书为媒
去探读北京中轴线中的民族智慧
互动赠书
2023年即将过去,
今年你与中轴线结下了哪些情缘?
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段深情的告白
一个真挚美好的祝福
参与#2023 我与北京中轴线#话题互动
将有机会获得《中轴之门》赠书(共10本)
活动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7日
参与方式一:
扫码关注北京中轴线”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
方式二:
参与#2023 我与北京中轴线#话题讨论
并@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