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相互体谅,让校园开放更有序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2023-12-30 12:06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长安观察
看更多
+ 订阅

近来,多所高校陆续官宣“开园”。刷身份证刷闸机,或自行预约登记,大家就可以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园了。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校园冰场正式启用,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提前预约、畅快体验。

高校“大门常打开”,人们喜闻乐见。大学校园充盈着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被许多人视为城市“最美风景”。大家渴望走进它,感受那种知识的纯粹以及浓烈的学习氛围,接受文化熏陶。即便只从物理意义上说,不少学校或依山傍海、风景宜人,或历史积淀深厚、遗迹众多,本身就具有参观游览的功能。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办大学是由国家公共财政供养的,是公众的大学、是社会的大学,具有公共性质。无论是教学科研知识传播,还是校园绿地和运动场馆等设施开放,与公众共享是其本来之义。

必须承认,长久以来“校园开放”都颇多纠结。毕竟求学科研所需的是心静,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势必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此前一些学生就因诸多不便而无奈调侃,“一到樱花季/暑期,这里就成了某某某人民公园”,窗外的嘈杂声甚至让人听不清老师的讲课,有的人更直接闯进了教学楼,严重干扰教学科研秩序。而运动馆、食堂等配套设施,也可能由于校外人员过多,导致资源更加紧张。学校管理的成本陡然增加,再加之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大学校门要不要开、要怎么开,始终是一个难题。

正因此,此次多所高校张开双臂欢迎大众,值得肯定和鼓励。这是对公众呼声的积极回应,也将对其管理水平提出要求。如何平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落到执行层面就是一系列服务举措的优化升级。比如教学楼是否设置门禁或定点开放时间,高峰时段如何引导访客有效分流,食堂、运动场馆的开放时段能否优化配置等等,都需要通盘考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相互之间也要多一些体谅。步入校门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多些呵护,一砖一瓦多些尊重,聊天声音尽量小一些,脚步尽量轻一些。遵循所到之处的规矩规章,是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也是文明出游的应有模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校门,消除与社会的有形边界,和城市融为一体,大学之“大”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这堂与大众互动互融的公共课,生动而形象,也将更好阐释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