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后首个假日,大运河博物馆迎1.4万余观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牛伟坤

2023-12-30 21:58 语音播报

热点

12月30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迎来开馆后的首个假日,1.4万余观众前来赏文物看演出,在博物馆里“畅游”运河。

展陈大楼二层,“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徜徉在1000余件文物、艺术品间,观众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追溯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倾听大运河与北京的情缘故事。

一块“光绪十四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铭文金砖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介绍,虽名为“金砖”,它实则由太湖的泥烧制而成;其烧造工艺极为讲究,成品挑选标准为“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在紫禁城,只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才铺有金砖,“三大殿的数千块金砖都是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的”。

从运河上“漂”来的还有景德镇陶瓷,“清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对此进行了生动呈现。瓷板画面以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建筑群为中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平远法,将御窑厂及其以北的街市巧妙地浓缩在圆形画面中。御窑厂西边的昌江,是景德镇重要的交通航道;画面上,船只来往,运输繁忙。据介绍,明清时期,御瓷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其中,水运是主要运输方式,景德镇御瓷在饶州府河装载,经鄱阳湖、长江,在扬州转京杭大运河直达京师。

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与运河相关的趣闻也被一一揭晓。“大家知道谁是第一个行经运河的外国人吗?”在朝鲜人崔溥所著的《漂海录》前,讲解员“卖了个关子”,接着揭晓答案:“明弘治元年正月,朝鲜文官崔溥一行人在奔丧途中遭遇海上风浪,漂流到浙江台州海岸登陆,在中国官员的护送下,他们从京杭大运河北上京师,接受了赏赐后回国。”崔溥将自己的行程经历详细记在了《漂海录》上,成为运河研究的珍贵史料。

同期开放的专题展览“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同样吸睛。古老的桥梁、耸峙的殿宇、鳞次栉比而张弛有度的现代城市建筑群……徜徉在27.4米的运河图卷前,观众一眼千年,感受穿越历史传递到当下的城市脉动。

展厅里,观众摩肩接踵;共享大厅的活动场地也是座无虚席。在这里,“运河之声”曲艺秀、“运河有戏”展演周等活动接连上演。曲艺秀中精彩的空竹表演,赢得观众掌声不断;以“水路和戏路”为主题的“运河有戏”,将越剧、昆曲、柳琴戏等运河沿岸的戏曲一网打尽,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新馆还真有逛头,越逛越觉得有意思。”看完演出,一位观众意犹未尽地说。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提供延时开放服务,每日开放时间为10时至20时,每周一闭馆。该馆免费、免预约,观众持有效证件,现场验证并进行安检后,方可入馆。假期适逢参观高峰,该馆倡导市民最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亮相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