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2 16:49
近日,广东佛山市南山镇发布《2023年度躺平休闲人员拟定名单公示》,8人上榜。该公示在网上曝光后,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评选躺平者是一种反向激励措施,旨在督促基层干部担事、担责。也有网友发出疑问:此类评选有没有量化标准?评选流程是否公平公正?担心误判误伤,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任性躺平、休闲上班,是少数为官不为者的做派。他们之中,有的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见任务两手一摊、看问题两眼一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暮气沉沉,不是觉得晋升无望、出力无用,就是坐等退休,认为不用再“老头当兵假积极”。躺平的干部多了,干事创业的干部就少了,长此以往,百姓办事找不到人,既有损干部队伍与政府的形象,也给地方发展拖后腿。
躺平让人不平,不干就是犯错。为给这类干部纠偏,很多地方都出台过惩戒措施。早在2016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就设立了“蜗牛奖”,专治官员不作为;2022年7月,江苏滨海县对7名躺平者干部集中训勉谈话;2023年6月,云南昆明市识别“太平官”185人,通过批评教育、谈话提醒、“回炉”教育等形式予以鞭策。这些名称各异、形式有别的评选活动,本质上和南山镇此次的公示行为无异,都是通过红红脸、出出汗,对躺平者予以反向激励与警示。至于参评者的个人尊严问题,不能不考虑,但更不能护短。干部个人的威信、当地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不是夸出来的,更不是遮遮掩掩能捂住的。
舆论争议的焦点,其实不是“躺平式”干部批评不得,而是怎么界定“躺平式”干部以及能不能公示。针对评选是否科学、会不会误伤干部的疑问,南山镇做了详细解释:当地先后出台三份文件,设定了评定躺平休闲人员的7个类别,具体包含工作纪律、态度、能力、效率等内容;评定共开展了两轮谈话,其中第一轮谈话覆盖了全镇超50%的工作人员,第二轮谈话涉及部门全体人员,尽可能避免乱下结论。而且“末位鞭策”的工作机制与为期6个月的整改机制相结合,相当于黄牌警告,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评选并公开“躺平者”,无非是倒逼干部拒绝躺平,真正干事。评选和公示的方式或值得商榷,但是向懒政和怠政说不的决心、刀刃向内铁面无私的勇气,值得肯定。一个干部有没有干、干了多少、干得怎样,是真抓实干还是形式主义,是力求更好还是虚应故事,是因循守旧还是敢于创新,同事心里有杆秤,因为平时的表现不会骗人,实绩更不会骗人。归根到底,干部躺平与否,实干应是最公正、最无可争议的标准。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个人没有理由躺平,组织和群众不允许其躺平。当然也要针对躺平者的不同心态,对症下药,倒逼他们摆正工作态度,帮助他们找回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让他们真正树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