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没听说过?低温补贴不能年年遇“冷”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孟雅檀

2024-01-02 17:11 语音播报

北京论语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低温津贴?没听说过。”据工人日报报道,入冬以来,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每天都在低温中辛苦工作,寒风刺骨、冰雪交加、路滑难行,即便裹上厚厚的外套也难以招架。可有环卫工人表示干了30多年不清楚有没有低温津贴,有建筑工人表示工作地点和老板不固定,不知道该找谁要这个钱。

低温津贴到底该不该发?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在低温的劳动环境下,用人单位应支付低温津贴;2013年和2015年,我国又先后把“冻伤”和“低温”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按照这些规定,低温津贴该发。可在国家层面,除了规定工作环境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作业属于低温作业,对于低温津贴如何发放,又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标准。

2023年8月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印发的《工作场所高温和高寒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参考文本)》则规定,安排职工在室外-25℃以下高寒天气连续作业4小时以上,向职工发放高寒津贴。高寒津贴和舆论呼吁的低温津贴是不是一回事?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大,显然不可一概而论。

政策层面没有衔接到位,具体实施细则缺乏,导致各地在落实低温补贴时标准不一,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发放。

社会有需求,政策有导向,舆论有呼声,低温补贴政策就不能年年遇“冷”。低温补贴怎么发,不妨参考高温补贴的发放。高温补贴也一度存在难以落实、发放不均衡的问题。2012年多部门联合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发放高温津贴的工作温度和工作时间,并提出了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后,各地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从目前的成效来看,高温补贴的落实比较正规,社会影响良好。

低温补贴的发放,也可以先行先试。比如吉林省规定,每年1月、2月、12月,向连续作业4小时及以上的低温户外劳动者,发放每月200元的低温津贴;哈尔滨市规定,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室外作业的劳动者发放每月最低200元的低温津贴。补助金额虽然不算多,但展现了地方政府做好低温作业劳动保障服务的决心和诚意。

低温补贴不应可有可无,发放也不应冷热不均。低温补贴关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体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快评

编辑:孟雅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