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说|这些迎新年的“仪式感”,北京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柳爽 李路 刘英文 实习生 崔景琨 美编 周航

2024-01-03 09:25

都视频
进入
旧闻新说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北京各种文化活动齐登场,舞台演出、冰雪旅游、文旅消费,陪伴市民们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年。但其实,如今许多迎新年的“仪式感”,在上世纪的北京就有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一下!

  • 看演出。今年元旦,超800场演出在北京各大剧院上演。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各区文化馆、各级文工团就会排练新剧,在新年期间演出,包括京剧、评剧、歌剧、相声等等。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会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听众播送文艺晚会。1996年12月31日,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自此,新年音乐会成为北京市辞旧迎新的一项传统活动。
  • 看电影。2024元旦档票房突破15亿,创下影史新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的电影院就会在新年期间上映中外新片。1961年新年,歌剧片《刘三姐》、故事片《碧空雄师》、苏联影片《复活》等十部影片上映。到了1985年,30余部影片在新年伊始上映,其中包括《日出》《瓜棚女杰》等彩色银幕故事片,还有美国影片《超人》等外国故事片。
  • 逛公园。元旦小长假期间,北京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254万人次。上世纪50年代,全市各公园为庆祝新年,会在元旦一律免费开放。公园和文化宫里还会举行曲艺、杂技、交谊舞会等活动。而那时候滑冰也是年轻人们过新年的时尚活动,例如在1954年元旦这天,有一万多名青年男女来到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滑冰场。

如今,跨年倒计时、吃大餐、去旅行、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人们有了更多喜气洋洋迎新年的选择。

您是如何辞别2023,奔向2024呢?咱们评论区见!

旧闻新说

编辑:李路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