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17:38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三字经》历史部分有一个主旨,便是“考世系,知始终”,“始终”是一朝一代的兴衰成败。历史的翻覆,在昙花一现的秦帝国这里落下重重一笔。
战国诸雄中,秦国变法最晚,却最成功。经过几代秦王苦心经营,向外积极采取军事和外交行动,“虎狼之秦”不断侵吞蚕食,为东方六国所恐惧。
公元前247年,十三岁的嬴政继秦王位。嬴政其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身材高大、性格凶悍。成年以后,他展现出卓越政治才能,迅速剪除相国吕不韦、长信侯嫪毐两大势力,牢牢掌握中央权力。他重用李斯等人,加紧对关东各国用兵,六国更加削弱。虽然韩国用“疲秦”之计诱使秦造郑国渠,燕国派出荆轲欲刺杀秦王,但统一大势已然不可逆转。
统一之战势如破竹,公元前221年,秦国攻灭最后一国齐国,六国版图尽数纳入秦国。统一之后的国家将往何处去?嬴政雄心勃勃,继续一手建起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可以传至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设立三公和诸卿,搭建起成熟运转的官僚体系;废分封、行郡县,设立三十六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纳“五德终始说”,以水德为基准进行制度安排;在泰山封禅,五次巡游海内,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修筑直道驰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派大军北击匈奴,进兵百越,版图继续扩张。这些都是“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功业。
李阳冰 秦篆 拓片
秦极强的国家能力背后,是严苛的法律制度和严酷的民役征发。始皇帝对重大工程十分热衷,征发巨量民夫、刑徒,对民力苛刻榨取,百姓疲于奔命,不少死在路上。有学者统计,仅阿房宫、骊山陵、长城、南越人力动员已达900万,连累家属4000万。天下苦秦,百姓齐喑。
秦始皇死后,他缔造的秦帝国大厦开始出现裂痕。次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起义遂风起云涌,六国旧贵族也纷纷举兵,杀死秦委派的地方官长,反秦战争已成燎原之势。
秦二世元年九月,楚国名将之后项羽跟随叔叔项梁在会稽起兵,泗水亭长刘邦在沛县起兵,两位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项氏拥立怀王,项羽北上迎战秦军主力章邯,刘邦则西出进军关中,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走武关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他尽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章邯投降。刘、项会于鸿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刘邦侥幸逃走。鸿门宴后,项羽屠咸阳,秦宫室付之一炬。他大封十八诸侯,自封西楚霸王,回到彭城。天下秩序又回到诸侯割据纷争的混乱中。
刘邦封于汉中,称汉王。他隐忍韬晦,积蓄实力。他抓住东方复乱、牵扯项羽的时机,暗度陈仓,战胜三秦王,夺下关中。汉军趁项羽主力还在齐地,直击彭城,不想被项羽回军击败,狼狈逃窜。两军在成皋对峙,在鸿沟中分天下,留下“楚河”“汉界”之典。刘邦遣韩信征服赵地、齐地,终于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项羽困于垓下的四面楚歌之中,拔剑自刎于乌江之畔。
韩信九里山十面埋伏困项羽
楚汉战争历时五年,成者王侯,死亦鬼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像它一样散发着持久魅力,它的过程几经峰回路转,它的结果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王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背水一战、多多益善、沐猴而冠、十面埋伏、霸王别姬、鸟尽弓藏……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战国末期,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司马迁在《史记》中著有《秦楚之际月表》,他亦强调了楚国楚人在秦末历史中的独特作用。陈胜、吴广都是陈郡人,刘邦是沛县人,项羽是吴人,他们在战国时期都要算作楚国人,秦末战争可以说都是由楚人主导的,在秦统一战争中终止的秦楚之争,在秦末再次复燃,最终决定了霸业的走向,这也是这段历史的一条线索。
柳宗元论秦朝时称,“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训,两千多年来不断被提起、总结。有的认为是秦的政治文化与东方不相融所致,有的认为是秦的刻急之政使然,有的认为是由于时代的道德底线沦丧……最著名的议论莫过于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他是秦国丞相李斯学生吴公之徒,他的论断更贴近历史,更具真知灼见,经世致用,如在眼前。秦亡的教训纷纷于口,始皇的贡献却也昭然于史。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法”,秦的功业和政制为后代留下了很多历史遗产,在疆域、制度、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有力形塑着大一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