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漫画家:传统漫画时代过去了吗?
漫画嘉微信公众号

2024-01-05 23:43 语音播报

封面

漫画的本质是讽刺,幽默是手段,怎么用幽默加大讽刺力度,展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漫画,是容易失败的艺术。怎样把抽象的选题转化成一幅视觉上的漫画,构思与绘画的表现都是关键。——刘曼华

初见刘曼华老师,就能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身形挺拔,目光炯炯,齐肩卷发黑白相间;一身夹克牛仔,更是透着一种干练豁达。不禁暗自感叹,真是画如其人!

刘曼华老师跟刺儿梅结缘,是在1982年,那时他刚刚20出头。如今41年过去了,刘曼华感慨,《刺儿梅》见证了他们这一代漫画人的成长。

作为北京晚报《刺儿梅》栏目最早的作者之一,您还记得当年参与《刺儿梅》创作的背景吗?

1979年,人民日报的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报创刊的第一份漫画专刊,大获成功。在其影响下,很多报刊也都恢复了漫画。漫画版、专刊、专栏出现在全国各家报刊上。1982年《刺儿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的。

刺儿梅,一听名字就有漫画的那种讽刺意味,画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所以大伙儿都爱看。加上北京晚报的影响力,《刺儿梅》创刊后迅速火出圈,也鼓励和培养了许多漫画家,在漫画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漫画创作氛围非常好,各家报刊都需要漫画稿件,谁都可以投稿,全国人民也喜欢看。那时,应该是漫画创作队伍最庞大的时代了。当时没有专职漫画家,在报社负责漫画的编辑就算是专业的漫画家了。而我属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职工漫画组,大家都是来自工厂、机关的业余漫画作者。每周活动一次,老中青三代人一起研究漫画,大家都是“刺儿梅”的粉丝和投稿者。现在非常怀念那个漫画组。

您第一幅漫画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

我的第一幅漫画发表于1980年,当时我17岁。开始似乎很顺利,因为我第一次投稿就中了。当时画的是一组四格漫画,一个画家在给踢球的小孩们画速写,一会儿过来两个孩子围观看画画,一会儿又过来了两个……最后,画家再抬头一看,只剩皮球了。这幅漫画是根据我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发表后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这之后,我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漫画。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还不算入门,能被选上是有偶然性的。

第二幅漫画发表在《北京晚报》一版的“钟鼓楼”专栏里,画的是不按时间倒垃圾的事儿,也是来自生活,那个年代倒垃圾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两幅漫画的发表,让我产生了画漫画好像并不难的错觉。之后半年里,我每天都在画,每天都在投,但退稿量等于投稿量,这才意识到画漫画可没那么容易!后来,我经常看老漫画家们的作品,向他们学习,才慢慢找到了些创作规律。

您找到的漫画创作规律是什么?

从漫画的选题来说,最大的规律是来自于生活。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我生活中的经历。漫画家要对生活时刻保持敏感性。我们有时看到一些好的漫画,总会有种感觉“这个事儿我也见过,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就是对生活的敏感性不够。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选定题材,但直白的照搬是不行的。

漫画的本质是讽刺,幽默是手段,怎么用幽默加大讽刺力度,展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方成先生的《钓鱼》,讽刺的是工厂排污水的事儿,他在漫画里创造了一个场景——一个钓鱼的人,钓上来的都是鱼骨头,并对厂里的人说:“从你们厂一开工,河里就剩这一种鱼了!”借这种奇巧的构思,讽刺的力度在幽默中加大了!漫画的这种独特构思就是漫画思维。

选自《方成漫画集》

漫画,是容易失败的艺术。怎样把抽象的选题转化成一幅视觉上的漫画,构思与绘画的表现都是关键。所以,首先需要漫画作者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再用漫画的造型形象化、幽默化的呈现出来。没有弄清事物的本质就下笔,构思不对或绘画表达不清楚,漫画就失败了,前期做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这结果是挺残酷的。

在您看来,优秀的漫画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或者说有哪些共性特征?这些能力可以培养吗?

优秀的漫画家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嫉恶如仇的品格,否则不会关注社会和生活,也创作不出优秀的漫画作品。然后是对社会生活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相当的绘画表现能力。对生活有敏感性才能善于从中获取漫画题材;有绘画的表现能力才能把你的意图表现出来。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画好漫画的关键。优秀的漫画家很注意增加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这样可以拓展自己创作的广度,也会使作品呈现的角度更新颖、独到。方成先生说“漫画家应该是个杂家”就是这个道理。

漫画的门槛并不算高,漫画思维也可以训练。从契合主题、让人看明白开始,然后提高漫画的思想性、幽默性、构思的独特性和绘画的艺术性,这些都是难点,也是漫画艺术的高度。多看些中外优秀的漫画作品,还有幽默笑话、相声、喜剧,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搞笑短视频等等,幽默是相通的,这些对增加漫画的构思、幽默感都有帮助。思维方式是可以学习借鉴的,看的多了,是能摸出规律的。再加上大量的创作,就会掌握这种规律。

您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我们漫画行业会有影响吗?从创作本身以及好作品的标准来说,机器可能创作出超越漫画家的作品吗?

理论上是可能的。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漫画构思方式、表现形式都输进去,给它一个主题,估计它会“创作”出一幅比较好的漫画,但这只是理论上预设。实际如何现在很难说。

漫画是反映现实的艺术,是漫画家对现实的思考与指摘,思想和构思极具个性化和时代性。人工智能能否创作出一幅优秀的漫画作品,取决于Chat GPT能否具有人的思想深度。若干年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 Chat GPT是否能创作出符合语境的作品还是要打个疑问的。

创作是靠“逻辑思维”还是“灵光一现”?

灵光一现,也是长期创作积累的一种释放和结晶。漫画的构思需要逻辑思维,但不完全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它可能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符合漫画中的逻辑,比如前面讲到的方成先生那幅《钓鱼》的漫画作品,就不是现实中的逻辑,但符合漫画逻辑。

漫画中的逻辑是对生活逻辑的艺术提炼,即合理又出其不意。漫画在构思时,是要制造出一个场景,这促使漫画家此时要成为编剧,去编制一个“剧情”出来。比如方成先生的那幅《武大郎开店》,讽刺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只招比自己能力差的员工这个社会现象。方成先生就编制了“武大郎开店”这样一个剧情,来增加讽刺的效果。

选自《方成漫画集》

您觉得之前的漫画和现在的漫画有什么区别吗?漫画的创作大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对漫画的理解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不一样了,对漫画的理解越来越宽泛,可以说我们当年画的漫画现在应该称之为“传统漫画”了。与现在流行的“故事漫画”完全是两个方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漫画,主要是“讽刺与幽默”类的漫画,讽刺是主要属性,报刊是主要载体。现在漫画的属性被大大扩展,将故事漫画、绘本、插图、连环画等等,都归入到了漫画的范畴。故事漫画、绘本与“传统漫画”不同,它们更具有文学属性,而不以讽刺性为主。特别是故事漫画,它的载体更适合现在的网络。现在用于各种媒体的漫画,更多的是辅助文字理解的图解性、插图性漫画,讽刺性和独立性弱了很多。

传统漫画对社会现实中弊端的讽刺,是漫画家思考后的观点,它不仅限于新闻事件本身,更不依赖于新闻稿,是漫画家对事物独立的评议,具有思想性和深刻性,这是传统漫画应该有的高度。这种漫画现在很难见到了。跟以前比,现在媒体对漫画的需求微乎其微,漫画的发表机会少、稿费低,年轻人投入的精力很难有同等的回报,这也让传统漫画作者队伍急剧减少。老漫画家很多也已经离世……

未来十年,故事漫画、动漫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传统漫画很难说。漫画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漫画的繁荣期已经过去。智能时代,传统漫画如何在新技术加持下再次发展?很难有人给出完美的答案。但不管怎样,传统漫画这种针砭时弊、透过本质点醒人们的表达方式,是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漫画家作为内容的创作者,也是需要肩负一定社会责任的。

未来,传统漫画是否能被注入新的活力,要看年轻一代是否有具有创新能力。

喜欢漫画的你有什么好创意呢?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