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今晨,京津冀发生这些大事(2024年1月7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奚小荻

2024-01-07 08:05 语音播报

热点

▶北京布局建设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昨天,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昌平举行。会上,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揭牌并启动建设,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详情>>

▶北交所对外开放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京企尝鲜“北+H”两地上市新机制

北交所上市公司康乐卫士近日公告表示,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上市。这是去年京港交易所签署协议后,首家官宣启动“北+H”两地上市的企业。北交所企业尝鲜赴港上市,有利于企业借助国际化融资平台发展,也迈出了北交所对外开放发展的关键一步。详情>>

▶北京8万余考生下周参加高中学考合格考

2024年第一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将于1月10日至12日进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本次考试全市共设126个考点,8.2万余名考生报考。详情>>

北京:6.4公里幺家店路即将全线通车

北京市东部的交通动脉——幺家店路,将于下周全线通车。届时,周边居民出行不需再穿行铁路,且能有效缓解朝阳路、朝阳北路的交通压力。详情>>

▶京冀国道一条“断头路”将要打通

国道335京冀段即将打通“断头路”。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批复国道335(菜树甸—市界)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预计2024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6年建成通车。周末,北京市民自驾到河北有新路线可选了。 详情>>

▶美好生活 青绿底色—— 天津市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年终观察

2023年,从乡村到城市,青绿底色贯穿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一年,中新天津生态城迎来开发建设15周年,从植物无法存活的盐碱荒滩,到植物种类达到260余种的生态小镇,中新两国用15年时间,在渤海岸边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打开一片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的新天地。详情>>

天津:走进“肇基文明” 探寻商周文化

日前,天津博物馆推出的“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在该馆开展。此展是天博聚焦甲骨、玉器、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材料推出的全新展览。详情>>

▶京津冀共享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数据

近日,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雄安新区召开的“知识产权助力京津冀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和指导京津冀三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各环节工作协同发展,助力京津冀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详情>>

▶河北:围场“木兰冬捕季”开渔啦!

鱼是中国人年夜饭桌上的主角之一,寓意“年年有余”。岁初寒冬,鱼类肉质饱满,味道尤为鲜美。一场冬捕活动,应时而来。1月6日早9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钓鱼台水库,气温低至零下20℃。水库边,上、中、下三个停车场里汽车停得满满当当,冰面上游客人头攒动,都为“踏冰寻鱼”而来。详情>>


编辑:奚小荻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