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4 14:32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即将于1月15日至19日在瑞士达沃斯-克洛斯特斯举行。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出席此次年会。
在世界经济下行、大国关系紧张、地缘冲突持续背景下,作为世卫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结束后举办的首次达沃斯论坛年会,本次年会将聚集全球目光。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愈发扮演着定义者之一的角色,与会者期待着李强总理传递出的信息与态度。展望2024,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年会将有来自世界地缘政治最为紧张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参会,世界经济论坛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场,促进平等、坦诚的对话与合作。”陈黎明说。
重建信任至关重要
北京日报客户端:本届年会主题为“重建信任”,这样一个主题的设置有何考量?与当前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局势有何关联?
陈黎明: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的主题“重建信任”,与2023年年会主题“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一脉相承。当今世界处在冷战后最分裂的时刻,许多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许多层面的信任达到低点。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凭一己之力应对与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信任是国与国、人与人、机构与机构、民众与国家、企业与政府合作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重建信任非常重要。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应邀出席此次年会。李强总理的出席有何重要意义?年会各与会方对此有何期待?
陈黎明:从全球层面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愈发扮演着定义者之一的角色。本届年会上,与会者期待李强总理传递出的信息与态度,并期待与中国代表团就多个全球性议题进行探讨,共谋合作。
2023年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的一年,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已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与金融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如何落地实施以利好国计民生,受到国内外密切关注。李强总理出席达沃斯年会,预期将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营造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
北京日报客户端:如你所说,中国经济面临着复杂局面,你如何展望中国经济的前景?世界经济论坛如何看待和推动与中国的合作?
陈黎明:2023年,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超过预期。从中国国内发展看,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恢复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营造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可持续性,以及可预测性。展望2024,以进促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如何落地实施以利好国计民生,令人拭目以待。
中国代表团1979年就受邀出席冬季达沃斯年会,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占全球的2%左右。从1981年起,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高峰会,2006年设立北京代表处,2007年举办首届夏季达沃斯年会,今天中国GDP全球占比已近20%,论坛与中国的合作不断拓展、深化,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但是,加入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会员企业数量偏少,没有充分代表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发展现状。以中国在全球舞台扮演的定义者之一的角色而言,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上来,与论坛全球会员企业一起,共同交流,互相借鉴,促进合作,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企业收获成长,同时也共同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论坛将秉持中立公正立场促进对话
北京日报客户端:今年的年会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面?300多位参会的政要中,包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以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将如何影响论坛讨论?
陈黎明:除李强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外,今年达沃斯参会嘉宾里还有来自中国的70多位商业领袖,以及顶尖学者、青年领袖、媒体领袖。中国代表团人数远超去年的参会规模。
今年冬季年会有多个场次涉及中国元素,来自中国的参会嘉宾将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平等、开放的平台上,与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领袖交流观点,互相借鉴。年会设置一场主题为“激发中国增长新动能”的分论坛,探讨在人口老龄化、生产力下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如何通过寻求高质量增长,来稳固经济基本面,恢复增长动力。
围绕“重建信任”这一主题,本届年会的议题将分为四大话题板块:在分裂的世界中实现安全与合作,为新时代创造增长和就业,人工智能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施长期的气候、自然与能源战略。“在分裂的世界中实现安全与合作”这一话题板块,致力于加强对话与合作,减少误解与冲突,以对话协商而不是拳脚相加解决分歧争端。
本次年会将有来自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关系最紧张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参会,世界经济论坛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场,将各利益相关方汇集在论坛的平台,促进平等、坦诚的对话与合作。
需警惕“去风险”是否是“脱钩断链”另一种说法
北京日报客户端:去年以来,“去风险”的声音越来越大,欧美不断采取相关举措,强化经济安全。世界经济论坛对“去风险”抱有怎样的看法?
陈黎明:2023年以来,“去风险”一词频频在欧美语境中提及。需要警惕“去风险”一词是否是“脱钩断链”的另一种说法。
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差异,就会存在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就需要国际贸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遗憾的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强干预大行其道。但从长期来看,所谓的全面脱钩和去全球化是不现实的。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或减缓全球化的进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转。
“脱钩断链”也不利于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发达国家需要更大的市场去变现科技创新的巨大投入,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发达国家的科学与技术以改善本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脱钩断链”令很多企业深受其害,最终受伤害的是普通消费者。
“脱钩断链”和冲突对抗并不能解决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愿意“选边站”,因为这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效率低下。在国际关系中,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任何冲突双方最终都要回到对话桌前,将所有利益相关方聚集到一个公正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坦诚平等的对话。世界经济论坛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促进国家间、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间的对话,促进相互了解,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