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22:58
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2页
机会稍纵即逝。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2-33页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资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3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4页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同时,政府要管好该管的,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4-35页
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原始创新水平。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特别是要加强创新驱动的组织整合。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分散,创新资源有些碎片化。关于创新体系怎么建,要认真考虑。项目出去了,钱也批出去了,到底怎么样?要评估分析。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事倍功半,成效就会打折扣。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6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7页
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科技“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件”环境改善则相对滞后。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开展各类创新活动。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8页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8页
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58-159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0页
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2019年1月16日—18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9日
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举办中关村论坛,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会嘉宾深入研讨、充分交流,增进共识、促进合作,使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世界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致二〇一九中关村论坛的贺信(2019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8日
我们将提高开放水平,在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我们将扩大合作空间,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同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成果;我们将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支持北京等地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在二〇二一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2021年9月2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365-366页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2021年9月24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60-261页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69页
要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好发挥科技资源和制度创新优势,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5日
冰上项目设施对制冰技术要求很高。国家速滑馆不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术也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要发挥好这一项目的技术集成示范效应,加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在北京考察二〇二二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2022年1月4日),《人民日报》2022年1月6日
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考察二〇二二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2022年1月4日),《人民日报》2022年1月6日
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肩负着我国冰雪运动科技研发的重要使命。希望你们担当使命、勇攀高峰,为加快发展我国冰雪运动作出更大贡献。
在北京考察二〇二二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2022年1月4日),《人民日报》2022年1月6日
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致二〇二三中关村论坛的贺信(202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2023年5月26日
服贸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致二〇二四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贺信(2024年9月12日),《人民日报》202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