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专家解读《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
新华社 | 作者 范思翔 曾凡乙

2024-01-26 15:58 语音播报

时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白皮书约1.2万字,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规律特点和实践做法,充分展示出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治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情况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白皮书全面梳理了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系统阐述了这一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更好地把握其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较此前的白皮书,此次白皮书对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的介绍更为全面,比如对反恐怖主义工作中的权力运行机制、人权保障机制等内容的阐释更为系统具体。”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李昌林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以图表形式展示了13个事例,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相关论述。

“白皮书聚焦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充分强调我国反恐怖主义斗争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上,纳入到常态治理中,并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杨海涛表示,白皮书展现出我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责任担当与作为,有助于提升我国反恐斗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白皮书指出,历经40余年探索与实践,中国以宪法为根本,逐步形成以反恐怖主义法为主体,刑事法律为骨干,国家安全法等为保障,其他法律为补充,涵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等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

在专家看来,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从创设到完善,既是我国不断加深对恐怖主义认知的写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缩影。

“白皮书全面系统地明确了我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经验,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法治反恐、预防性反恐等专门路径。”福建警察学院区域反恐研究中心主任黄彬认为,我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可借鉴样本,为进一步开展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提供了法理基础。

确保反恐怖主义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据白皮书介绍,我国恐怖活动认定清晰、处罚规范,并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规范权力运行。

李昌林表示,我国相关法律和实践从规范办理程序、落实办案责任、加强外部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四方面建立了规范有序的反恐工作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我国执法司法办案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认真履职尽责,让权力行使有规矩。

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白皮书强调,中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有效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杨海涛说,多年来,我国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我国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人权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国反恐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既强调通过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人权,也注重在具体反恐工作中保障人权,有力推动我国的反恐和人权事业发展,也为全球的反恐和人权事业进步作出贡献。”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郑若瀚表示。

白皮书说,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反恐怖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开展和强化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挑战,充分彰显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