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 11:14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沿河口村,在2023年7月底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村里的房屋、道路损毁严重。去年9月,门头沟区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搬迁。
现在灾后重建的进展如何?春节前夕,我们的记者走进了沿河口村。
安全是第一位的
不能让老百姓再搬了!
1月17日,记者来到沿河口村时,正赶上异地安置项目的第一批17套房进行交付。为了在这个月底,完成全部96套房的交付,各工种的施工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沿河口村四面环山,位于石羊沟和刘家峪沟的交汇处。经历了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村里几乎所有房子的地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2023年9月,在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后,门头沟区政府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异地安置。
为确保新址的安全性,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通过对比水淹前后卫星影像,对沿河口村每一块可以安置的区域,都进行了详细的地理测绘和数据分析。最终确认距离老村最近处60米,最远距离280米一块区域,为沿河口村异地安置新选址的地方。
41天!654个“模块房箱体结构”完成拼装
新址选定后,为了让部分投亲靠友的村民们能在春节前搬进新家,沿河口村的异地安置项目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这也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只有三个月时间。
为了按时完工,无论是早进场,还是晚进场的工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和传统的房屋建设不一样,这里的工人们吊装的都是一个个类似“积木”的模块。
中建一局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异地安置项目副经理 吴浩:这个是我们工厂预制好的一个门楼结构,说白了就是在工厂里把这个“积木块”做好,运到我们现场以后,通过我的机械把它吊装就位,这样的话能大大缩减我们的工期。
除了门楼,房屋的卧室、厨卫都变身为一个个模块,在现场完成组装,一个170平方米的房子,大概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吊装和焊接。
吴浩告诉我们,这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块房,全部都是在工厂智能化生产线完成设计和制造,比农民自建的砖混结构房屋建造时间更短,也更结实。
尽管这种模块房的使用能最大程度节省工期,但在施工过程中,也面临极寒天气的考验。去年12月中旬,一场大雪后,门头沟区的温度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温度,模块房的运输也因此耽误了一周时间。
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施工高峰期,12家单位的近千人参与建设。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96户安置房的654间箱体结构,在41天的时间里全部完成了现场安装。
“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
尽管整个项目的工期紧张,但项目团队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同时,也在细微处下功夫,让村民们住得更舒心。
中建一局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重建项目副经理 吴浩:这个是原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居民住得舒心,所以给他在屋面上做了一块露台区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防水已经是做完了。如果村民有需要,他可以在上面做一定的贴砖的装饰层,做完装饰层以后,我们原来设想的场景,在夏天的夜晚,在这上面做个小烧烤,喝点小啤酒,很惬意。
目前,整个安置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96套安置房即将全部交付。村民们通过抓阄的方式已经选定了新房,部分提前交付的房屋也进入了精装修阶段。
村民们告诉我们,下次我们再来的时候,“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这些如画的美景都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