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15:32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二十大党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题中之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包含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内涵外延。
解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现在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无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这一精神内核。解放思想是破除障碍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新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是“三个解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的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解放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要求。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2021年4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2024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
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这一根本要求贯彻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使实事求是成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理论红线。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同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成功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2012年5月16日,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专题阐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坚韧作风把实事求是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实事求是是方法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意义,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要求我们“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具体实情,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今时代,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实地的调查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为中央委员会每位同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集中全党智慧,用实际行动将实事求是发扬光大。实事求是是问题之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承认问题的客观性,坚持解决问题要从现实出发,必须实事求是。直面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善于认识问题,善于抓住关键问题,了解问题的产生、变化、根源和症结,从而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抵制“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明确提出要“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的干部,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受到批评和惩处”。实事求是是落实之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干工作重在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也实现不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重视实干实绩、狠抓落实,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因此,贯彻实事求是,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这也是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
守正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时代的最鲜活体现。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贯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刻指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基本要求,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这些“根本”。“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做到道不变、志不改。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思想武器,永不偏航、永不叛道,不断提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以时代为母、以实践为源,坚持“两个结合”,在新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同时,理论创新不是目的,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实践创新上,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上。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正,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之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正,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之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秉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正,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全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创党的自我革命之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真正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贯彻落实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