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55
今年2月3日,是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北京市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2月2日上午,北京市文联在老舍剧场举办隆重纪念仪式,追忆一代文学巨匠为人民讴歌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成就,赓续和传承老舍先生所代表的北京文艺传统,纪念活动以丰富、立体、生动的形式,向老舍先生致敬。
全球寻找剑桥版《老张的哲学》英文译者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剧作家、语言大师,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定的艺术理想、执着的创作追求、崇高的人格风范是指引一代又一代作家逐梦前行的灯塔。”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表示。
纪念仪式上,全球寻找剑桥版《老张的哲学》英文译者活动正式官宣。2023年10月,北京市文联组织作家代表团前往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地举办交流研讨活动,在开展“译介中国——2023北京作家剑桥行”活动期间,获知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珍藏着老舍长篇小说处女作《老张的哲学》的英文首译稿,这份300多页的完整译稿用打字机打印,有三种不同的手写批注,却至今难以寻找到译者。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乐桓宇通过视频讲述了这部英文首译稿的发现过程。那是2022年年底,他去拜访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馆长约翰·莫弗特先生,“他允许我去翻一翻李约瑟图书馆的文学部分,在文学书架一个尘封的角落里,我发现这个牛皮纸信封,上面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只是一叠放在信封里的文件。”但打开文件,他读到了《老张的哲学》著名的开头,再读几段,乐桓宇最终确认它正是《老张的哲学》译稿。
现场,“全球寻找剑桥版《老张的哲学》英文译者活动”中、英文版启示分别发布。北京市文联、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老舍文学院,将于2024年2月2日至5月2日期间,向世界各地朋友寻找相关线索,可将译稿作者的情况发送至电子邮箱:publishing@cnpiec.com.cn,2024“北京作家日”举办期间将公布结果。
话剧《老舍五则》2024版首演发布
北京市文联于2022年启幕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老舍剧场”,为永久纪念老舍先生,剧场每年均以老舍先生作品作为年度开场。今年的开场作品是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话剧《老舍五则》2024版,将于3月1日至3日在老舍剧场开启首轮演出。
《老舍五则》2024版沿用王翔改编的剧本,其中五则故事《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和《兔》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推介,从不同层面展现了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该剧由国家话剧院导演林熙越执导,王劲松、肖显鹏、贾延鹏、于博等主演。
创排于2010年的《老舍五则》经过当代戏剧大师林兆华导演现实主义手法的全新演绎,传承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人生的悲喜剧。此次重排《老舍五则》2024版,导演林熙越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以更加契合当下观众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再次在舞台上演绎老舍先生的精彩短篇。
该剧也是2023年北京市文联“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的精品创作项目之一。部分主创人员现场表演了该剧的精彩片段,老舍先生作品的魅力穿越时空,呈现在老舍剧场的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享受与思考。
作家评论家集体致敬老舍先生
“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为国家和民族命运鼓与呼的爱国主义情怀;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毕生为人民创作的崇高艺术品格;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持续攀登艺术高峰的创作追求。”座谈会上,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说。作家、评论家们则从不同角度述说永远也说不尽的老舍先生。
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院长刘恒聚焦于老舍先生作品所体现的复杂性、矛盾性、双重性。关于双重性,他谈到,老舍先生的文体是高级的书面语言和朴素的口语的完美结合。关于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谈到,“这就是老舍先生站在云朵里的浪漫主义的精英立场,和他对平民的那种持久的关注。他站在云端也要看到在污泥里挣扎的人,在地上艰苦跋涉的人。”老舍作品表面乐观,内在极度悲悯又非常伤感,同样让刘恒惊叹不已。
对于作家们而言,继承老舍先生伟大的文学传统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作家徐则臣说:“我到北京以后开始写北京,这跟老舍先生有很大关系,他作品的营养,他看待城市的方式,他的表达方式,给我非常好的借鉴。”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还原多个侧面的老舍,以及他给自己带来的创作启示,“他在创作上有一个理念,他认为写一个人物,不必写出他的一切,但要知道他的一切,要完全感知这个人物在故事之外是怎么活着的。”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感叹道:“老舍先生的作品生生不息,以各种方式活着。”对此,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更以幽默语言加以进一步阐释,“北京人都觉得自己是疲惫而又不得不到处张罗的‘王掌柜’,回家会被‘虎妞’拿捏,可能还有‘大赤包’一样的丈母娘。但再怎么不容易,都觉得别沦落成一个‘冠晓荷’,一定要守住人的底线。”石一枫说,北京人对于生活的认识其实是老舍构建的,这正是一个伟大作家的经典意义所在。
“老舍先生与中国文学史”这个话题为评论家津津乐道。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孟繁华认为,老舍先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具有探索和实践中国新文艺的勇气和担当,即便在今天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认为,老舍先生拒绝士大夫和绅士阶级的话语表达,他的语言直接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底层百姓。“他保留北京语言里面最明亮的、鲜活的、带有生猛之气的那部分。在汉语书写史里,北京话进入到文学语言里,这是老舍先生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