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正红旗下》 :重温不只为了庆生和纪念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2024-02-04 09:22 语音播报

文娱

老舍先生出生于农历小年,今年是他诞辰125周年。《正红旗下》是身为旗人的老舍先生未完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北京曲剧又是他亲自命名的北京唯一本土剧种。因此在小年夜的天桥剧场,看一场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可以说是用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式给他过125岁生日,也是在不断重温和感悟他的作品中,表达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高度敬意和永远怀念。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北京曲剧《正红旗下》正是从老舍先生的降生开篇的。1899年2月3日,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的乐曲中,一个婴儿降生在京城的小羊圈胡同里。这已是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而不知自省的旗人们,却还在醉生梦死。

伴随着老舍笔下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委婉动听的北京曲剧唱腔中纷纷登场,舞台上也徐徐展开一幅以清末社会为背景的晚清北京旗人的风俗风情画卷。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过端午、养鸽子、听评书、要帐、送礼、票戏、巡城……晚清八旗子弟们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自得其乐,不知大厦将倾。就在这时,大灾难降临了。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大舅、大姐公公做了俘虏,老舍的父亲则在正红旗下牺牲了生命。凄清的丧歌响了起来,这也是为腐朽的大清朝出殡的一曲挽歌。

剧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的语言风格,彰显着老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朗朗上口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唱词,展现了北京曲剧的地域特色;形形色色的群像人物,大量的歌队串场,突显出演员们的唱功演技;具有象征意义的舞美设计,别具深意的结尾处理,传递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这样一出创作于2003年,二十年间常演不衰的作品,充分证明了老舍作品和北京曲剧的魅力,也向我们展示出北京曲剧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对老舍原著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品的美中不足之处。

由于《正红旗下》原著是残篇,文本基础本身就不够坚实和完满。作为改编和续写者,李龙云虽然在把握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颇得老舍先生真传,但并没有解决散点式群像人物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反而显得只是现象的罗列。更重要的是,由于李龙云本身在历史认知和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将作品最终只是引向人物的悲情命运,而并非更具高度和当代性的深刻反思,使得该剧的思想性打了折扣。

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二度创作,也只停留在了李龙云改编本的文本基础上。虽然剧中有不少好听好看的唱段,活灵活现塑造了各种鲜活的人物,为沉重的故事带来很强的可看性,但如果只追求以表面形式的讲究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群的风俗风情,那么就失去了老舍作品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
可喜但也可惜的是,全剧最有份量和留有余韵之处,是大幕落下,纱幕上出现老舍先生依然伏案执笔的画像,并响起他的一番发人深省的话:“二百多年记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遣,也忘记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这句话作为全剧的结束,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启示:无论是生命,还是创作,都不能停留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编辑:邱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