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内娱700多人身份证信息7元出?谁来管管泛滥的隐私泄露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4-02-04 17:24 语音播报

锐评

日前,某明星被人无故预订航班机票,并且围绕该行程被编造各种不实传闻,引发广泛关注。而媒体顺藤摸瓜调查发现,有卖家声称“内娱700多人的身份证信息可以7元出”,信息泄露数量如此之众,售价如此之低,让人大跌眼镜。

头顶耀眼光环,明星确实是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高发群体。从航班酒店,到家庭住址,甚至电话号码,因信息泄露引发的骚扰事件频发,让人烦不胜烦。如果说明星们的信息大有“私生饭”买单,那么普通人则成了商家争抢的“鱼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看了房,就连续多日被销售电话骚扰;刚生了娃,立马有殷勤电话精准营销;还有下载了某APP,手机资料被莫名高频访问;明明没有购买商品,却收到了内含“免费进群领奖品”诈骗广告的钓鱼快递……身份信息、消费习惯、上网痕迹、位置轨迹等都能被他人轻松掌握,如此猖獗的泄露程度,说是“危险的裸奔”怕是也不为过。

信息泄露何以如此泛滥?一则,数字时代,个人信息早已不再是纸面上的姓名、电话,而在信息数据的勾连叠加上,彰显出多重附加值。随着数据越来越金贵,连“无名氏”的信息都有了商业价值,贩卖生意便越来越猖獗。而另一方面,如今电子商务极大普及,购物休闲、出行订票、扫码点餐等,莫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日常网上行走的足迹如此之长,“不能说的秘密”自然也就会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从源头的信息注册,到中间的倒手贩卖,再到可能的诈骗犯罪等等,灰色违法链条之长,让人防不胜防。

从法律上讲,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民法典》就将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保护融为一体,直指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生活,偷拍、窥探私密空间、私密信息等行为,皆属违法,条目详尽,责任认定清晰。但从实际来看,漫长的处理周期,困难的举证要求,也让很多人对维权“望而却步”。如若信息数据跑路轻轻松松,事后维权却筋疲力尽,那么惩治的速度必然很难跟上侵权的黑手。

处理数字时代的信息泄露,既需要法律划定红线,更需要技术设定栅栏。就拿上述事件来说,人们恍然发现,原来不经本人同意,机票高铁票、景点演出门票皆可代为购买。上述设定是基于一般情况下代买不会产生困扰的逻辑,但在当下,连个人信息的获取都不见得光明正大,恐怕就很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设定的合理性。与此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产生严重困扰的情景,比如,点菜、停车等生活服务是否索取过多权益?快递物流外卖信息有没有得到应有保护?这都值得相关方面认真审视、拿出行动,为信息泄露找到“技术解”。

信息泄露不能总在“泄露—震惊—继续泄露”的循环里打转。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清楚看到踩红线的后果,都将隐私信息守得更严一些,大家的“数字化生存”才能更安全。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