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领衔!200余件龙文物国博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05 19:28 语音播报

热点

甲辰龙年新春来临之际,“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6日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面纱。“中华第一龙”领衔,200余件(套)与龙有关的文物展出。其中,近9成展品是首秀。

中华第一龙

站在展厅入口就能看到“中华第一龙”。这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钩。策展人诸葛英良说,它是已发现时代较早的龙形象之一,为研究龙的原始形态提供了重要物质资料。

这条“龙”两侧各3步之内,观众可以了解“龙”字演变——一侧展出一块商代卜骨。透过展柜里的放大镜,观众可以看到“龙”字。诸葛英良说:“商代甲骨文‘龙’字大多头上尾下,作竖置状。头朝左则尾朝右,头朝右则尾朝左,龙角作棒槌角,口中有牙。此辞虽残,但可能与龙求雨有关。”另一侧展出隋代《龙藏寺碑明拓本》,书法遒丽宽博,其中包括“龙”字。“原碑在今河北正定隆兴寺,由于日久风化,加之捶拓者多,碑体大部分已经漫漶,早期拓本尤为珍贵”。

展厅里,200余件龙文物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古朴稚拙的红山玉龙、辉煌浑厚的战国龙虎纹双耳盘、造型精美的唐代双龙耳瓶、清代宫廷家具代表作海水云龙纹硬木屏风等纷纷亮相。

一件件文物,宛若一部“龙”外形的演变纪录片。商代人面蝉龙纹弓形器是马车上的“挂缰钩”,此时的“龙”像蛇,也像蜥蜴。到了唐代《伏羲女娲像立幅》,伏羲与女娲皆是人首龙身。伏羲部族以蛇图腾为基础,融入了被征服部族的马、鼠、鹿、狗等图腾,构成了华夏民族的象征。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固定下来。一整个展柜的瓷器,猛一眼看,都是当下熟悉的“龙”形,细看略有区别。比如明代的龙多呈蛇形,身有鳞,背有鳍,龙纹粗犷。清代的龙已经制式化,早期形态雄伟奔放,晚期神态平淡。

“龙的形成过程,是先祖对自然物崇拜融合的过程。”诸葛英良说,龙纹饰的形象不断地被整合添加,从最初原始形态的抽象到拟兽形的具象,从简洁稚拙到复杂灵性的多种组合,其发展演变折射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这些展品极大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展览从节俗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系统阐释‘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厚价值,以龙腾乐舞的千般姿态营造祥和氛围,为观众献上新春祝福。”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