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篇 腊月二十八
(一)过节备菜
【进入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备菜】
《酌中志(明)》中记有:“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吃灌肠,吃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爆煼羊肚、煠铁脚小雀加鷄子、清蒸牛白、酒糟蚶、糟蠏、煠银鱼等鱼、醋澑鲜鲫鱼鲤鱼。钦赏腊八杂果粥米。”
【蒸点心储肉】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老北京人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家中不动火,一直过了“破五”,才可以动火。
《北梦录(民)》中记有:“每岁正月元日以至五日,人家多不举火。”《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
实际上,正月初一到初五“不举火”的习俗虽一直流传,但只限于口头上、书籍中流传,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的不多。不过老北京人家会以此为借口,在岁末这几天做出很多主食、菜肴,冷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使用。《酌中志(明)》中记有:“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
节前准备这么多的吃食之物,一是应了初一到初五不动火的习俗,又显得过年时的红红火火。二是过年时客人多,在招待客人吃饭时,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
【冻水饺】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北梦录(民)》中记有:“水角子。北人好食麦,通于古今,闻于中外矣,中下人家常馔”。由于初五日前多不动火,“唯于隔年预制水角子储之,北人呼为煮饽饽”。
旧时北京的天气较冷,一些人家将包好的饺子冷冻起来保存,吃的时候直接将冻饺子煮食。现在北京的冬天变暖了,一些人家便用冰箱冷冻饺子。
【蒸馒头】
蒸馒头应该是山东人的习俗。由于老北京喜欢山东馒头,所以此习俗也传到了北京。节前,各家各户都会蒸一些馒头,以备初一到初五食用。
老北京城里的饭馆多是山东馆子,所以在春节前,都会蒸馒头,扩大饭店的销售。北京人愿意吃山东人的“戗面馒头”、烤馒头。至今丰泽园等一些山东风味的饭店,依然在春节前卖馒头、云丝卷等面食。
【豆儿酱、肉皮冻】
老北京人喜欢在春节时熬肉皮冻、做豆儿酱。
豆儿酱虽叫“酱”,但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酱”。豆儿酱实际就是肉皮冻,或者说是北京一种有特色的肉皮冻。
豆儿酱和肉皮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豆儿酱在煮肉皮时要放入泡好的黄豆、青豆和胡萝卜丁等菜蔬,然后慢火熬制。熬制好的豆儿酱汤,由于里边有豆类,所以要在汤汁凝固的过程适当的搅拌,这样可以避免豆类都沉在底部。豆儿酱因为里面有菜蔬,所以凝固好了以后,没有肉皮冻那样挺实,在食用豆儿酱时,装盘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切散了。
煮肉皮汤时,汤里面不加豆类等菜蔬熬制,凝固后就是肉皮冻。
【芥末墩儿】
北京人很喜欢食用芥末墩儿。芥末墩儿是用煮过的大白菜菜心,抹上芥末,加适量的盐、糖,腌制一天后取出,加点醋即可食用。
旧时北京的冬季,蔬菜是大白菜当家,所以过节时,各家各户都会在提前做好一些芥末墩。芥末墩儿清爽,解腻,正适合春节期间作为佐餐小菜。
【炒酱瓜】
炒酱瓜儿是老北京人喜欢的一种佐餐小菜。
炒酱瓜的“瓜”为咸菜“瓜齑”。“瓜齑”是使用一种菜瓜,用大酱腌制而成的酱菜。北京城里最好的酱瓜齑,是六必居腌制的。
《调鼎集(清)》中记有炒酱瓜儿的配方:“野鸡瓜。去皮、骨切丁,配酱瓜、冬笋、瓜仁生姜各丁、菜油、甜酱或加大椒炒”。
很多书上写,“野鸡瓜”指的是鸡的胸脯肉。但实际上“野鸡瓜”应该是野鸡的大腿肉。配方中写的十分清楚,“野鸡瓜。去皮、骨切丁”,鸡的胸脯肉是没有骨头的。
按照民间说法,小菜炒酱瓜与菜肴“宫保鸡丁”是“一脉相传”。按照《调鼎集(清)》中所记的“鸡丁炒酱瓜丁”这种小菜的做法,与“宫保鸡丁”有几分类似。
【卷裹】
卷裹有糖卷裹、咸卷裹之分。
糖卷裹的馅料,是用蒸熟的山药捣成山药泥,再与去了枣核的红枣和核桃仁、果脯等配料拌合在一起而成,然后用豆皮儿将这馅料卷成直径一寸多粗的条状,上锅蒸熟存放起来。吃的时候,将卷裹切成一公分左右厚的块,入锅炸至焦黄色时捞出放到盘中,上面撒上点儿白芝麻,摆放上金糕条,撒上绵白糖即可食用。
咸卷裹的馅料,是用调制好的牛肉馅和擀碎的咯吱等配料搅拌而成,再用豆皮卷起蒸熟。食用时也是将切成片的咸卷裹油炸后放入盘中,吃的时候可沾花椒盐儿。
【蒸碗菜】
过节期间的蒸碗,主要是蒸排骨、蒸鸡块、蒸米粉肉、蒸扣肉等等。
蒸碗可以提前蒸好,客人来时,上锅一馏,扣在盘中,浇上汤汁即可食用。
老北京席面上讲究“八大碗”,有人说“蒸菜”就是“八大碗”。其实过节前准备的这种蒸碗菜与所说的“八大碗”是有区别的。
席面上所说的“八大碗”不全是蒸菜,只是上席面时的器皿都用碗。有些人在研究“八大碗”具体应该是什么菜,这纯属无用功。八大碗的菜肴品种很多,没有具体的规定。
【炸货】
老北京人在岁末喜欢准备一些炸货。一是炸货较耐储存,可以存放较长时间。二是有些炸货可以凉着吃,或很易加工。
家中准备的炸货中,主要有炸丸子、炸豆泡、炸带鱼、炸松肉、炸三角、炸春卷、炸咯吱、炸饹馇盒、炸排叉、炸麻花、扎馓子等等。
老北京人的炸丸子,多以炸素丸子的居多,很少有预先炸好肉丸子的。来客人时,素丸子可以直接上桌,也可以重新过油上桌,还可以浇汁,做成焦溜丸子。
炸咯吱是将调好的肉馅摊平在豆皮上,摊平后的肉馅上,再覆上一层豆皮。压实后,切成方形或菱形块,放到锅里炸熟后食用。
炸饹馇盒则是使用绿豆面、杂面、白面调和后,擀制成薄薄的饼状,然后卷起来,切段后炸熟后食用。饹馇盒即可直接食用,亦可做汤、做馅、焦溜、爆炒等。
有人将炸咯吱和炸饹馇盒混淆,实际这是两种不同的食品。炸咯吱的咯吱是带馅的。炸饹馇盒的饹馇是没有馅的。
排叉儿是一种将面片交叉,然后炸制的小吃。多为略带咸味的。也有用鲜姜治调制、炸好后过蜜的姜汁排叉儿。
春节期间,炸三角和炸春卷的馅多使用素馅。
(二)祭神祀祖的供品
【祭祀在心诚】
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要祭祀神灵、祖先,所以要提前准备好各种供品。祭祀时,将供品摆到神像前“桌子上,前头两边摆两个蜡千,上头插上一对大红蜡,中间摆一个香炉,后头摆几十样干果子、年糕、白米饭、蜜供、月饼等类。上头都插着供花,再后头,摆上三牲”。
“三牲”一般指的是羊头、猪头和牛头。现实中除了皇家和王侯、大户之家准备整体的牺牲,一般百姓人家都是以食物作为供品。《礼记》上记有:“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看来祭神祀祖,虔诚之心是最重要的。
说几种各家各户都准备的供品。
【年饭】
供品中不可缺少的有“年饭”。
《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京师风俗志》中记有:“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栢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配金箔元宝以饰之。”“年饭用金银米,置黑磁盆中,上插松枝挂钱,下着年果枣栗龙眼荔枝柿饼之类,供于堂上。破五始撤。”
“金银米”指的就是大米和小米混合在一起。“年饭”就是用小米、大米混合在一起蒸的米饭。
“年饭”和“年夜饭”不是一回事,“年饭”是祭品,是在除夕夜祭神祀祖时摆上供桌的,“破五”时撤下。
【蜜供】
老北京人讲究祭祖祀神的供品中必须有“蜜供”。
《北梦录(民)》中记有:“岁尾年头别有一物足资谈助,则祀神所用之蜜供也。其法以油面作荚,砌作浮图式,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甘芳可口。”《清稗类钞(民)》中记有:“有所谓蜜供者,则专以祀神。以油面作荚,砌作浮图式,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果实、蔬菜等,亦叠作浮图式,以五为列,此各家所同也。《北平岁时记(民)》中记有:“蜜供之类别,共分白红二种,白色,系白糖制成者,红色,则为二贡糖矣。蜜供之体形及尺寸,亦不相同,有长方形,六楞形,长圆形三种,其高五尺四寸者,为全佛之供品,三尺上下者,为大佛所独享,其小至一尺者,则为应酬灶王,马王,财神,等等零碎之神佛者矣。”
蜜供由于做工精细,价钱较贵。但由于蜜供是春节祭祀神灵祖先之必备,所以老北京的“饽饽铺”便有按月预付款,年底货款交齐的做法。年末钱交齐后,按照约定时间,“饽饽铺”会按时把蜜供送到客户家。
《旧都文物略(民)》中记有:蜜供“为每户人家所必需。其价亦昂,故凡制卖蜜供者,每岁春季,照预约劵法,收订购者之资,分月摊收,至岁底而款齐,而蜜供交购者持去,盖较一次购买者为贱也。”《北平岁时记(民)》也记有:“此种供品,既为新年所必需,其做工亦极精细,故售价较之白面,常逾十倍有奇。平民有虑临时购不起者,则于昨年二月,向饽饽铺上蜜供月饼之会,其法与零星存款之义同。计自二月起,至十一月止,共十个月,核计所用之蜜供月饼觔量及价银,按月分纳,并由饽饽铺发给‘会帖子’一纸;此会亦有会规,倘逾三个月不缴会费,则由该铺除名矣。”“年至腊月二十八九,有挑夫,担庞大之圆笼,往还道上,势如穿梭,其上盖以黄布,笼上标明某某饽饽铺字样,即送蜜供与月饼者也。”“此法既便于平民,饽饽铺所备之货物,亦有预算,一举两益,故双方均乐为之。”
【黄米年糕】
祭祖祀神的供品中还有一种不可缺少,但现在很多人不熟悉的“黄米年糕”。《老北京实用指南(民)》中记有:“元旦日之晨,食黍糕,曰“年年糕”,佛前亦供之。”
“黍糕”指的就是“黄米年糕”。“黄米年糕”是使用东北地区产的黍米磨面蒸制而成。黍米面又被称为大黄米面。年糕蒸好后,切成方形,糕上揷有红枣。除夕夜,把几方年糕放到盘子里,作为供品之一,摆放神仙祃和祖先牌位的供桌之上。
老北京人称这种粘糕为“年糕”,年夜饭上、元旦早起,必吃一点这种黄米面粘糕。谐音“年年高”,讨一个口彩,期盼一年好运。
黄米面粘糕一般是两种做法。一是直接将黄米面调好上锅蒸。一是两层黄米面中间加上一层红小豆,最上面再放一层红小豆。无论哪种,糕的上边都要插上红枣。粘糕蒸熟后,切成一块一块的,每方大约 20-30公分见方。
这种黍米面年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究其原因,估计是因为黍子产量较低,所以价格较高。现在不但黍米面的年糕没有了,就连使用黍米面做的其他小吃,如“驴打滚”等等也都不见了,带之而来的,都改用价格较便宜的南方糯米面代替了。
(三)皇家习俗
【摆设羊角灯】
《清稗类钞(民)》中记有:腊月“二十八日,宫中及甬道东西两廊设五色羊角灯。”《旧京琐记(民)》中记有:“宫中用灯,当时玻璃未通行,则皆以羊角为之,防火患也。陛道上所立风灯,高可隐人,上下尖而中椭圆,其形如枣。俗呼枣曰尜尜枣,其音如嘎,故此类灯亦曰尜尜灯云。”
目前据传制作羊角灯有三种做法。
一种是将选好的羊角截去两头,只留中间圆筒部分。将截取的羊角与萝卜丝一起放在水里煮,煮到变软后取出,把纺锤形的楦子塞进去,将其撑大,再放到锅里煮,然后再取出,换大一号的楦子撑,如是反复几次,最后撑出大而鼓、薄而亮的灯罩来。
第二种是用羊角加溶解剂水煮成为胶质,再浇到模子中,冷却后成为半透明的球形灯罩。
第三种是浙江诸暨羊角灯传承人张方权的做法。将上等羊角锯成两半,放入烫热的两片铁板中间,再放到一个架子上,在架子与铁板之间塞入木头,一直敲打,直至两块铁板间夹的羊角片平坦为止,然后将羊角片刨至薄而透亮,再用加热后的大钳子将之钳在一起,再对叠合部分刮薄。接下来,用工具烫出想要的灯罩形状。最后再进行抛光,直至羊角灯轻薄透亮、光滑无痕为止。
张方权曾帮助故宫修复过破损的旧时羊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