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12:58
明代太仆寺少卿米万钟爱石成癖,人称“友石先生”,家有“米氏三园”,其中一座是海淀的“勺园”(今北大校园内),取“海淀一勺”之意。
有一次他到房山郊游,于深山中发现一块大青石。此石经自然风化,“有孔不透也不露,有形不皱也不瘦”,米万钟一眼相中,痴劲大发,要把它运回勺园。但这块奇石长8米、宽2米、高4米,怎么运回城?仆人出主意:可模仿秦始皇修长城时修冰道运山石。
友石先生采纳了这一方法。他雇了上百民工,先修一条大路,而后沿途每隔三里打一口小井,五里打一口大井。到了冬天取水泼路冻成冰道,前用44匹骡马拉,后用人力推,七天将巨石拖出深山,又五日运到良乡,财力耗费巨大。恰在此时,米万钟遭魏忠贤诬告被罢官,离京还乡了,这块大青石被丢弃路边。都说他为此败了家,这块大青石也被称作“败家石”。
正可谓一石二鸟,“败家石”的故事也成双对。百多年后,乾隆到西陵祭祖,回来路过良乡,看见这块奇石,甚是喜爱。此时乾隆为孝敬其母孝圣宪皇后,正耗巨资修建清漪园,便命人将巨石运回。可当石头运抵时,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不拆院门进不去。太后闻此大为不悦,本就是不祥之物,又要破门而入,便下旨劝阻。刘墉出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乾隆把这番道理一讲,太后转忧为喜,就把大青石请进院内,乾隆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这就是现今乐寿堂院子正中的那块巨石。
旅游团到此,导游少不了一番口舌。后来,有说自从乾隆搬来这块石头,清王朝就开始由盛而衰,说这块石头既败家,又败国。当然,败家败国的不是石头,而是石头背后的胡造折腾。考查清朝诸位领班,除了康雍创业,其余大多是折腾。特别是乾隆,慕虚荣好面子讲排场造浮华,不仅是折腾胡造的大家,还有办千叟宴等折腾胡造的小系列。
这正是:
房山深处一巨石,诱人演出折腾剧。
米氏乾隆砸银子,前仆后继跑接力。
败家石头作道具,“一石二鸟”一出戏。
石在人去朝政息,兴替在人不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