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吓”基层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良军

2024-02-08 13:02 语音播报


政策宣传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实践一再证明,下基层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的秘诀,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然而也得承认,下基层不是随意的行程安排,不是两腿一迈到了村巷即可。它本身是一门功课,必须按规矩、按规律办事。否则简单地为下而下,乃至视之为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又一“增长极”,难免南辕北辙、本末倒置,徒然增加基层的接待成本、群众的心理负担。

事实也是如此,有旁观者直言不讳,少数领导说是下基层,倒不如说是“吓”基层。人数众多,上车鱼贯而入,下车众星捧月,排场之大让群众如临大敌;态度严厉、架子十足,距群众于千里之外。明显地,这样的下基层有演戏作秀之成分,无实事求是之基因,长此以往只会让群众惹不起躲得起,任由当事人在广阔天地里唱“空城计”、演“独角戏”。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既然是下基层,就得在“下”字上做文章,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下、怎样下这些问题,确保要么不下,下就要下到实处、下出成效。具体说来,当在这些方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轻车简从。换言之,那种把下基层“升格”为高端公务活动,畸变成大型演出的做法,是难以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既然是以下基层为切入点、发力点、着力点开展工作,就应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让群众觉得可以信任、值得交心。

入乡随俗。实践中少数干部到了基层,尤其去到相对贫困群众家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非但自己别别扭扭,群众也是左右为难,尴尬不已。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村搞调查“随遇而安”,与老乡们无话不谈,举手投足也与老乡别无二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进了门,不能当外人。由此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下基层与“吓”基层,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牢记为民初心,远离繁文缛节,在真正应该使力的环节用心用情,才能让下基层实至名归。

杂谈万象,文论是非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