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恢复开馆首日,市民展厅“寻龙”感受浓浓年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2024-02-10 18:33 语音播报

城事

“快看!好大一条龙,新年新气象。”正月初一12时,经过一年多的改陈升级,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一层礼仪大堂的景德街牌楼前,新布设的龙年文化艺术装置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打卡。以此为起点,观众走进焕新亮相的基本陈列展、老北京民俗展,在展厅里“寻龙”,感受浓浓年味儿。

基本陈列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上,“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8个单元率先开放,展出1100余件(套)文物。“前两天得知首博重新开馆的消息,我和老伴儿第一时间约了票,就想看看重新布展升级的北京通史陈列。”观众贾建中退休后曾在博物馆做过志愿者,认真品读了每一件展品,他收获颇丰,“伯矩鬲、堇鼎、克盉、克罍等‘镇馆之宝’都集中展出来了,真是大饱眼福。可见策展人很花心思。”

展厅里,一批龙元素文物成为绝对主角。“这是一件铜坐龙,出土于金中都遗址。我们之前见过的龙都是趴着的,这种蹲坐的龙还比较少见。”在一尊金代的铜坐龙前,观众李先生向8岁的女儿仔细解读着。他说,一家三口都对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特意在大年初一这天来到首博“寻龙”,“希望龙年讨个好彩头,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都福气满满。”

首博专家介绍,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金代铜坐龙有9件,这件出土于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铜坐龙是其中之一,造型别致:龙呈弓身踞坐之势,龙首猪嘴,眉宇清晰,泰然若定,龙体各部位相互呼应映衬,浑然一体。金代皇帝多倾慕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也多出现在此时的器物中。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也亮相展厅。一件出土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圉方鼎,仔细看,鼎颈部刻有一首双身龙纹,同时表现龙的正面和两侧,展现古人的巧手与智慧。专家介绍,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方形铜礼器是商周高级贵族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器盖内、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尊彝。”这件文物记载了燕侯赐贵族圉贝币,圉铸鼎为念,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见证。

历史上,龙的造型演变历经多个阶段,体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展厅中,嵌宝石龙首金带钩、琉璃三彩镂空龙凤纹熏炉、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尊等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龙特点的文物也悉数亮相,静待观众发现。

恢复开馆首日,首博共计接待4000余名观众,还有不少观众到展览里找年味儿。走进“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观众在“四合院”里串门儿,感受老北京的岁时节俗、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等。“春——料峭寒中喜迎春”展厅里,一水儿的红窗花、红对联,透着浓浓年味儿。展柜里陈列着“吉庆有余”图轴、青玉“岁岁平安”如意、白玉“三阳开泰”摆件等一系列富有美好寓意的文物。观众吴女士带着儿女来看展,她说:“孩子们特别喜欢展览里展出的虎头帽、虎头鞋,带他们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文化年,充满了喜气洋洋的仪式感。”

龙年说龘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