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记 | 4条非遗舞龙齐聚千年古村,舞出龙年新气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19 09:04 语音播报


2月12日大年初三18时30分,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南门广场,华灯初上。舞龙队队员们齐力挥舞,手中的舞龙上下翻飞,盘旋起伏,表演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作。现场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板舞龙表演

半小时前,夜幕降临。由绩溪县人民政府、文旅局等单位举办的“2024龙舞迎新春展演活动”开启,队员们为手龙、草龙、布龙、板龙4条舞龙点亮蜡烛、彩灯,齐刷刷列在仁里村桃花坝畔。当饱蘸朱砂的毛笔为舞龙“点睛”后,上百人的舞龙队正式启程,伴着隆隆鼓点锣声,向南门广场进发,一路上给村民道喜送福。

准备出发的草龙舞舞龙队

最先抵达广场、登台展演的是手龙舞队。这支队伍由10余名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组成,他们身穿五彩短袄、头系丝带,手持竹篾和彩绸扎制的小龙灯和小龙珠,时而手提龙身,围在腰间舞动,表演“蛟龙出海”;时而双手持龙,高举过头挥舞,表演“金龙叩首”,一整套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表演手龙舞的小朋友

小学四年级的曹苏晨是手龙舞队队员,她是曹家第四代“小龙人”,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手龙舞非遗传承人。曹苏晨学习手龙舞已有一年多。“手龙舞是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我和小朋友们用手龙舞表演传递新春祝福。”她说。

“噼——啪——”霎时间,鞭炮、锣鼓齐鸣,2名红衣小伙手握稻草扎成的“草辫”抽打地面。15名队员擎着一条约18米长的草龙飞驰而来。草龙由稻草、竹、剑麻等编制而成,每段龙身都贴有红纸,寓意新年红红火火。草龙摇头摆尾、腾跃辗转,赢得满堂彩。

行进中的布龙

随后,1人高举龙珠引路,广场转角处1条红色的布织龙跃然眼前,不断盘旋,上演“飞龙戏珠”的高难度动作,舞动起来气势磅礴,色彩斑斓。

压轴出场的是一条120余米长的巨型板龙,板龙由近二十节“板凳”连接而成,每一节板凳均为各村民自行制作,寓意“接龙”和团结一心。100多名舞龙队员舞动着威武的板龙,祈福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广场上灯火闪烁,礼炮飞扬,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好不热闹。

此时,观众早已将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壮观了,真是一场艺术盛宴,我们大饱眼福!”现场观看舞龙表演的北京游客陈宬止不住称赞,他说,古徽州的舞龙独具特色,如草龙造型别致新颖,编织复杂精巧,让人印象深刻。“舞龙展演不仅展现了徽州风土人情,更是对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与发扬。”

仁里村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距今接近1500年。历史上,仁里村是古徽州徽商汇集的水陆码头,徽杭古道上的重镇,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全村四门三街十八巷,有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等历史遗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基地。仁里村如今也成为安徽省知名旅游景区。

“此次展演是4条非遗舞龙首次齐聚千年古村,希望通过舞龙舞出龙年新气象!”绩溪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邵斌介绍,手龙舞已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草龙舞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龙舞、板龙舞纳入宣城市级非遗名录。表演者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热爱非遗的小学生。绩溪县正不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做好传承和创新,使古老的民间舞蹈不断发展。目前,部分小学、少年宫已建成手龙舞传承基地、开设非遗相关教学课程。

新春走基层记者返乡记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