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 13:37
大年初二,春风送暖,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里人流如织。
建于1915年的濠南别业坐落于南通博物苑之中,其曾是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的住所。这座带有巴洛克式风格的四层小楼坐北朝南,红色线条点缀着青砖墙面,造型别具一格,游客纷纷在楼前驻足留影。沿着弧形楼梯拾级而上至二楼厅堂里,可见一幅“未镂已雕,不扶自直;垂德而处,虚己以游”的对联,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创业心境跃然纸上。
百余年前,在国家危难之际,张謇放弃仕途,回乡兴办实业,写就一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传奇。
南通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使江海平原成为棉花种植区,所产棉花是棉纺的优质原料,棉花、棉纱大部分供应本地手工纺织土布。在濠南别业旁边,一台本地农民制造的木质传统经布机,是农耕时代棉纺织业的“遗迹”。
到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已落后于世界潮流。“睁眼看世界”,1895年底,张謇怀揣着发展社会事业的雄心壮志,创办大生纱厂,取“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采用股份制结构,并从引进国外纺纱机器到自制机器,构成了在当时极为先进的纺织车间。
大生纱厂开工一年,大获成功,获得净利润2.6万两白银,张謇又相继创办多个纺织厂,并以纱厂为核心,创办各类企业34家,盐垦公司20家,形成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到1922年,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地方工业体系就此形成。企业收益多用于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在江海热土上再度蓬勃发展。翁同龢曾在大生纱厂开工时撰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这一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南通纺织产业门类齐全,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7.2万人,年产值达千亿元,有网友戏称南通“承包了中国人的床上四件套”。
每个南通人或多或少都认识几个纺织从业者,从工厂一线工人、民营企业家,到把产品卖往世界各地的外贸人,他们遍布织、染、印、成品、研发、销售、物流等纺织业的各个环节。从小到大,我听说过、目睹过属于他们的许多故事,创业失败东山再起、远走他乡投资建厂……这些故事未能载入史册,但他们用辛劳的双手撑起家庭、缔造财富神话,把纺织品通过远洋巨轮送往世界各地,共同写就了南通“纺织之乡”的亮丽名片,并让踏实勤劳、不畏艰辛、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创业精神代代相传。
春节与家乡亲友叙旧,人们谈起生意好坏、工作难易,有抱怨,有满足,有担忧,有笃定,我始终能从话语间,感受到一股乐观主义的精神。
在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挑战的当下,当我驻足于濠南别业,凝望一张张老照片,回顾先贤百年前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一种力量油然而生。环绕着濠南别业的两株百年紫藤据说由张謇亲自种下,此时藤蔓尚未萌发新芽,但人们都知道,待到四月,紫藤花又将如约盛放。
这乡有礼:
这次回家,我给家中小辈送上故宫文创铅笔,祝其笔墨生花、考试顺利。返京时我带回特产南通脆饼,脆饼是南通随处可见的传统糕点。
童年记忆里,长辈家总有吃不完的脆饼,而年幼的我倾心于奶油糕点,对脆饼不甚感冒。但阔别家乡许久,再尝一口脆饼,一股久违的清新、酥脆充斥口腔,我开始觉得其异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