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尔滨,从冰碴子到钻石海
北京晚报 | 记者 魏婧

2024-02-19 16:58 语音播报


冰雪大世界

高铁行至长春,窗外风景换作记忆中的一片洁白。一小时后,哈尔滨西到了,呼吸间,空气中蕴含着一丝寒冽。嗯,对味儿!我在心里悄悄念了句:“尔滨,我们回来了!”

这次返乡,是全家7口人的大队人马——我们夫妻俩带着7岁的女儿,加上父母与山东的公婆。因为孩子、公婆都没有见过东北的冬天,这些年,父母也仅在夏季回乡小住,春节期间来个探亲+旅游,是早就计划好的。不料“尔滨”成了今冬顶流,我们的返乡,也带上了几分好奇和期待,陌生与忐忑。

“人太多了!”

无论事先做了多少心理建设,真正身处其中,还是忍不住发出这句感叹。层出不穷的热梗热帖,造就了持续近百日的高位流量,继而不断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络绎不绝的游客。

来都来了,主要景点势必得去看看。动辄排两三个小时的冰滑梯、摩天轮,算了。“左右哥”的蹦迪,去了,离着舞台打车大概还要10块钱,只能听声儿看不到人影儿。路上一家家网红店令父母这种“老本地人”挠头,频频发问“这都是排啥的?”至于东北虎园、洗浴中心,直接被亲戚劝退。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出门打车时,听到父母的本地口音,的哥都会下意识问:“这会儿你们出来凑啥热闹啊?”父亲爱聊,总是不厌其烦解释一番,再问问生意状况,对方马上视作“自己人”般感慨:“今年咱对游客多好啊!这哈药六厂、哈工大,啥时候开门让人这么哗哗往里进啊……”

即便不去刻意留心,“尔滨”对游客的体贴也俯拾皆是。地铁里,满是哈尔滨啤酒打出的标语:“尔滨”啤酒欢迎你。还有对“仙女宝宝们”的提醒:“脸冻了别着急用热水洗,雪也别往脸上蹭。”街边店铺贴出告示,欢迎游客进店取暖休息、充电、喝姜糖水。

有趣的是,一天路过网红“烟囱面包”店,队伍排得太长。一位东北大哥好不容易买到,正准备吃,旁边有个女孩小心翼翼提出,能不能借着拍张照。“给,大方拍!”大哥递过面包,回头见我望着他们,便拿出哄“小金豆”的语气,“一会儿也借你拍呦。”从游客角度,我们体验到了被关爱的氛围,切换为当地人视角,也更能理解各个行业包括普通市民,看重并珍惜人们青睐的那份诚挚热情。

虽是蜻蜓点水,知名景点看了个大概,倒也不算遗憾。对老人而言,将当下的“网红”情境与记忆对比,寻找那些新奇变化,其实更有乐趣。

这些变化,是索菲亚教堂前,出现的无数“公主”。蕾丝裙摆、天使翅膀……取景框里,欧式教堂背景下的“公主”各具风情。“哎,真挺好看”,围观的本地人兴致勃勃讨论。

最令我们震惊的,要属从表姐口中听说的爆火景点——在冰雪大世界附近江面上,有一处区域留存了很多采冰剩余的原料,引得“小金豆”疯狂打卡。“剩余原料……”大家面面相觑,“大冰碴子?”“啥呀,人家那叫钻石海!”表姐“恨铁不成钢”地给我们翻看着社交平台上的照片,一望无际的晶莹碎冰反射淡蓝幽光,真似宝石一般。

冬季的“尔滨”犹如一座游乐园,天南海北的人们变着花样体验打卡,获取并生发出更多流量。这场东北“文艺复兴”,更给了本地人无数触动思考,在热浪过后,在平实的生活中,重新发现身边习以为常的美。

假期过后,气温走高,冰雪游基本接近尾声。相约下一个冬季的同时,我也想将“尔滨”凉爽宜人的夏季、优雅浪漫的金秋与你分享。现在,那些给人们带来无穷快乐的冰雪艺术即将回归滚滚江水,“尔滨”也在期待着走向新的春天。

这乡有礼

回去时给老家亲戚带了一盒北京稻香村糕点,返程时想来想去,最具当地特色的礼物还是“哈尔滨红肠”。纯肉制成,洋溢着东北朴实、厚道风格。

回乡遇见美丽中国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