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 14:29
调糊糊
吃上香味绵长的糊糊
说起名字里带“糊”的食品,有人想到的是味道甘甜、色泽金黄的玉米糊,有人想到的是粗粮细做、健脾养胃的小米糊,有人想到的是开袋即食、冲泡可得的芝麻糊。这些个“糊”,汤多稠少,呈现液体状,且很少独成一餐,不是需配些小菜,就是得就着干粮。在我的家乡山西盂县,有一道美食名叫糊糊,但它无汤,且并非餐桌上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响当当的主角,大多数时候唱的还是独角戏。
从小到大,吃了那么多年糊糊,还真没有完整见证过制作糊糊的流程。这次回家过年,再吃到这熟悉的味道,特意缠着妈妈把糊糊的制作“秘方”传授给我。
糊糊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食,是家乡独特的美味,制作过程颇为讲究。找来一口大铁锅,倒入足够的水,烧开后再将提前备好的豆角和滚刀切好的土豆块下到锅里,加一小勺盐调味。之后,只需盖上锅盖静待,等到土豆快要煮熟,或者用筷子稍用力一夹就能把土豆夹碎的时候,开盖把面粉铺上去,像给土豆和豆角盖上一层厚被子。
继续上盖焖,焖到面粉成了絮状,开盖换小火。拿出小号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搅动,搅至面粉全熟。妈妈说,这个搅拌的过程就是调糊糊。待到锅底的水全被面粉吸干,关火,再焖几分钟。这期间,妈妈另起锅烧油,放入辣椒面、葱蒜,再来点儿西红柿块,翻炒至成汤,淋点儿锅边醋。
做出来的糊糊,面团中点缀了些绿色的豆角和微微泛黄的土豆。拿筷子挑一块吃,绵软不费牙,一咬,糊糊就迫不及待地“流”到了肚子里。蘸上辣椒酱,糊糊立马多了些咸香,番茄汁裹在干爽的糊糊外面,让这道美食更易入口。于外地人而言,糊糊的香味绝不到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程度,但于盂县乡亲来说,糊糊淡淡的麦香里滋味绵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糊糊就是盂县一方人味觉记忆里的一道乡愁。
一家人大快朵颐。但79岁的姥姥说,糊糊可不是一直这么香。在她年轻的时候,家里白面不多,都是用玉米面做糊糊。“当时的玉米面粗得跟糠一样,做出来的糊糊口感比现在涩很多。”有时甚至连玉米面的糊糊也难得吃到。姥姥感慨:现在不仅再没了挨饿的日子,而且糊糊口味越来越好。
其实,盂县人过年期间一般不吃糊糊。妈妈解释:“过年吃糊糊,一年都会调糊糊。调糊糊在咱们当地有忙活半天没办好事的意思。”但由于糊糊在外地吃不着,为了给我“解馋”,破例在正月初三全家吃了顿糊糊。哥哥说:“咱以后每年过年都可以安排一顿糊糊,一家人团团圆圆、黏黏糊糊的,不也是一件美事吗?”
过龙年,贺新春,庆的是团圆。一家人围着糊糊坐下,由着热乎气儿在我们中间升腾。忆往昔岁月,说现在日子,为糊糊平添了一番悠长滋味。这正是每一个游子回乡过年最幸福的时刻吧。
这乡有礼
回乡之前,我特地买了一个稻香村点心匣子,还挑选了今年推出的福龙饼。饼面上印制的中国龙,活灵活现,国风韵味十足。返京之前,我把家乡的莜面栲栳栳装进了行李箱。它的外形和蜂窝煤有几分相似,一看就知道是山西特色。这一回还带上了妈妈用“秘方”做出的辣酱。于我,食物就是家乡,就是来自妈妈的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