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15:15
带货直播间内,主播恨不得一分钟重复八遍自家产品,可也有主播支支吾吾、扭扭捏捏,连卖什么都说不清。据法治日报报道,直播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谜语人”直播间,主播或戴着面具,或在纸上写着让人看不懂的话,或在直播页面呈现各种符号,搞得路过的网友如坠云里雾里。对此,主播不仅丝毫没有解释的意思,反而摆出一副“懂得都懂”的表情。
主播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三缄其口,是因为直播内容根本上不得台面。据报道,有的主播打字承诺“加入粉丝群,轻松月入过万不是梦”,结果是雇人当水军,一到工资结算的时候还跑路找不到人;有的直播间用按摩、SPA当幌子,实际上是为线下色情服务引流,“报主播的名字还可以享受优惠”;有的主播售卖“名师课”,其实是一步步诱导别人下载赌博平台,充值“赚钱”……“谜语人”直播间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谜面,试图掩盖的是不法分子的龌龊行径,为人不齿。
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为躲避平台及有关部门的监管,主播也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是设计隐晦话术,就是干脆不说话,用文字代替口播,平台监管不到,自然也就不会触发监管;另外还租借了多个账号进行直播,一次只播30分钟,播一次换一个号,平台即便封号,违法成本也几乎为零。在“谜语人”苦练分身术、擅长躲猫猫的特点下,平台、监管部门取证艰难、惩戒滞后,面临难题。
带货直播间不是什么货都能带,监管难不代表无计可施,更不能坐视不理。试问,有多少人读懂了主播的暗示,又有多少人识破了对方精心编织的谎言?看直播的不是只有网络原住民,还有辨别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他们是否也在受骗或受不良内容侵害?难道非要等他们落入陷阱,平台和监管部门才会出手?
主播打谜语,匿名是其最大的底气。直播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平台应督促主播及其公司尽到实名制义务,减轻事后追责的压力。另外应建立数据监测平台,根据直播内容、网友反馈、售卖商品等多维度信息,判定账号的风险等级,对风险较大的账号加大监管强度,做到实时监管。及时封号,才能防止不良内容长时间传播。而对于随意租借社交媒体账号的网友,平台也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明确告知外借账号潜在的危害,让“谜语人”再无外衣可穿。
不法分子借直播间打谜语,无论怎么装点谜面,监管给出的谜底只有一个:坚决打击,撕下违规主播的新“画皮”,直到违规行为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