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城,十年蝶变
北京晚报

2024-02-26 15:16


千年之城,十年蝶变

十年前的二月,对京津冀来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坐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

千年大计从兹始,十年巨变春意浓。走过1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重点领域加速协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率先突破,桩桩进展令人振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既着眼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啃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硬骨头,也着力化解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矛盾,探索人口密集地区高质量发展模式。

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念兹在兹。十年里,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北京、21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工地、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实地考察。北京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好“都”与“城”、协调好“舍”与“得”,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北京城市副中心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时代北京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二十一世纪的眼光。”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彻底抛弃“摊大饼”的传统理念,科学规划、精心施工、高质量发展,短短十年精彩蝶变。

城市副中心这十年,是从无到有的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是拔节生长的十年,是希望充盈的十年。无论是谁,不管是第一次前往,还是十年参与其中,都能感受到副中心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叹:千年运河畔的副中心,这十年的巨变,定将载入史册。

副中心雄姿英发,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有人在这里看到了发展的机遇,有人把这里当成了创业的福地。当年,通州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居民去城区上班,这里被称作“睡城”。而今“睡城”已醒,而且正以矫健的身姿,成长为首都新的增长极。据统计,近年来从北京中心城区搬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副中心已形成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

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一个个标志性的节点,一次次关键的指引,书写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凡历程,也昭示着这一历史性工程更加雄阔壮丽的未来图景。“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首都北京新门户,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随着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渐渐被绿水青山环抱,展开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刚刚开放的三大文化建筑大幅提升副中心的文化建设水平,切实满足了副中心市民的文化需求,让历史可追溯、精神有归宿、闲暇有去处。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布局,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副中心和谐宜居,市民其乐融融。

“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大道如砥,未来在望。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历史性工程,把蓝图变为实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继续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断续写新的历史。

北京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疏解

● 自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累计压减130平方公里

●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比2016年减少11.1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

提质

● 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

宜居

细 颗 粒 物(PM2.5)年 均 浓 度 从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

协同

2022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北京晚报2·26特别报道:未来之城春意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