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城 串起古韵今辉
北京晚报

2024-02-26 15:48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里,一块红绸缓缓落下,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揭幕——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千年运河为伴,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相融。历经1400多天的建设与等待,这处集合了自然之美、建筑之美、文化之美的文化设施集群,终于向公众展露真容。

悠久厚重的文化传承不辍。运河元素流淌不息,北京艺术中心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船舶,又名“文化粮仓”,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则源自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如同“运河之舟”。而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出发,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全方位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走上展陈大楼二层,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通过4个展厅、8个部分、10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的体量,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的发展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惠民普及的文化传播远扬。由144棵“银杏树”支撑而起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又称“森林书苑”,自对外开放以来,通透大扇的玻璃幕墙、错落别致的“书山”造型,让这里迅速成为人流如织的文化打卡地。至今年1月底,对外开放一个月来,北京城市图书馆已吸引逾37万人次前来借阅。

秉承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图书馆运营理念,北京城市图书馆早已告别了文献收藏和借阅的单一功能,在科技的助力下,面向市民的普惠性社会美育服务持续浸润。从前,读者习惯“人找书”,智慧服务将实现“书找人”,借助数字技术形成更立体的用户画像,匹配更适合读者知识结构的文献与文化活动。馆内座席、文献、设备和活动名额的一键式预约将取代书包占座的古早式“浪漫”,借不到老旧库本书的焦虑也将被国内单体藏书量最大的智能书库打消——15分钟内,机器人会精准定位取书并送到桌前。通过挖掘馆藏资源、智慧展示、空间场域的价值,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在满足人民群众学习知识、感知艺术、体验创新的多维文化需求。

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互鉴。在北京艺术中心,文化交流的光芒始终璀璨。对剧院建筑而言,声场效果堪称灵魂。北京艺术中心由比利时卡尔声学设计事务所、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两支顶尖团队共同参与设计,2023年9月27日,首个具备使用条件的室内剧场音乐厅迎来首场测试演出,据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进行的满场测试显示,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已领先柏林爱乐音乐厅等世界著名演出地标;2023年10月25日,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登台,成为首支亮相的国际级艺术团体。

“我为中国朋友们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捷杰耶夫说。北京艺术中心过硬的剧场设施、精彩的演出体验不仅赢得了由衷的赞叹,也留住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高光,今年1月6日,指挥家水蓝执棒的英国爱乐乐团带来了精彩演出。2024年全年,北京艺术中心预计将举办300场演出和300场艺术活动,并陆续策划推出运河国际艺术节、音乐剧艺术节、森林音乐节等品类多元的艺术节,在大力拓宽城市副中心演艺版图的同时,也为拥抱世界的“演艺之都”筑起一座崭新的桥梁。

三大文化建筑大事记

2019年10月28日

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开工

2023年12月27日

三大文化建筑对外开放

2024年截至1月底

三大文化建筑累计接待观众约60万人次

北京艺术中心今年将举办300场演出300场艺术活动

沐春心语

国家大剧院兼职摄影师 张寅生

用镜头为副中心留痕

今年1月25日晚,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里,时间的长河溯回至1840年那个民族百年苦难与抗争的始点,话剧《林则徐》悲壮开篇。林则徐的悲喜嗔怒被摄影师张寅生一一捕捉。

张寅生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记录当地的更迭发展,他乐此不疲。当年,北京艺术中心所在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还是东方化工厂,北邻小圣庙村,南侧有一处靶场。一次路过小圣庙村时,他看见这里开始征地拆迁,随手拍下几张照片,没想到日后成为了见证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拔节生长的珍贵资料。

2020年,一次拍摄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机缘,让张寅生成为了国家大剧院兼职摄影师。4年来,从台湖剧场里“台湖星期音乐会”等惠民品牌的掌声如潮,到北京艺术中心名家纷至的高光迭起,张寅生用自己的镜头为台湖演艺小镇的起航探索、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拓展远行一再留痕。

许多时刻因此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比如,2023年9月27日,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迎来首场测试演出时,张寅生欣然前去,厚重的两扇大门推开,眼前可谓豁然开朗。“山地葡萄园式”的观众席开阔舒适,宽22米、进深15米的舞台可容纳四管编制交响乐团,场地通透。舞台中央正后方是一架奥地利里格尔管风琴,这座当之无愧的“镇厅之宝”拥有86个音栓、6002根音管,恢弘的气势始终让张寅生难忘初见它的那种“震撼”。

“这是关系通州人民生活福祉的大事。”对于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以及伴随而来的点滴变化,张寅生既自豪,也有一种不言自明的责任感。未来,他还将一次次按下快门,于光影之中留下这片土地上更多值得珍藏的纪念。


北京晚报2·26特别报道:未来之城春意浓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