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16:24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春节到元宵,乃至元宵节后,多地都举办了盛大的社火演出,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成为真正的新春“狂欢”。无独有偶,在东南沿海,游神活动也在网上火爆“出圈”,许多网友争相留言,如数家珍般介绍家乡民俗。
文化仪式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灵魂,也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因其多元化、生动性和差异化而魅力十足,自古就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这些年,舆论场上总有一种论调,认为年味儿在变淡,年轻人没兴趣参与,担忧传统民俗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从现实来看,这样的担忧或许有些多虑,各地的民俗活动都出现了大量年轻人身影,其中有的更成了“过年主理人”。比如福建的游神活动,“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的模式突出,不仅把这一活动办得无比热闹,更革新了一些陈旧落伍的形式,使其有了辐射全国、火遍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民俗源于传统,而参与度是延续传统的关键。很多民俗历经岁月积淀,依靠口口相传、耳濡目染,成为年节的“规定动作”。到了今天,这些“标准答案”有了更多元的输出,形式上情感上正不断接近年轻人的审美。从“走亲戚”,到“云拜年”;从“AI对联”,到“电子烟花”;从“采办年货”,到“网购年夜饭”;从“集五福”,到“开盲盒”……更多创造性十足的方式,让年轻人的过年叙事热辣滚烫。
民俗之根,归根结底还在一个“民”字。不同的演绎,形塑出另一种意义上的民俗。通过社火、游神等活动的“出圈”可以发现,地方民俗与传统节日的有机结合,对于游子而言,是骨血里的呼唤;对于访客而言,则意味着文化上的盛宴。对此,除了依靠年轻人自发参与,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对濒临失传的节日习俗、风土民俗、传统技艺等给予挖掘保护、重点扶持,加强对节日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努力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时光轮转,万物更新。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人如此,民俗亦如此。在开放包容中守正创新,寻找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传统节日与生活日常必将愈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