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Z字折叠
15年父母寻医无果
你知道吗?世界上已知的罕见病大约有7000余种,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而在这些已经确认的罕见病中,仍有现代医学无法触及的疾病真相。
18 岁的姜延琛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从3 岁开始看病,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诊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身体扭曲成一个Z字形,基因也没有查出来,只知道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肌肉病。
每次看到儿子的样子,妈妈于梅英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酸楚,这几年看病,被医生拒绝了上百次,也几乎掏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走投无路的她想到了向当地媒体“生活帮”求助,于是折叠男孩姜延琛的故事开始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网友们纷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宇主任,最终促成了姜延琛和王宇主任线下的见面。
中国&世界首例
治与不治进退两难
“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患者,这是中国的第一例,甚至是世界的第一例”。从医 20 多年的王宇,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患者。虽然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无法确认姜延琛个具体得的是什么病,也没有药物治疗。但是作为骨科医生,王宇主任有自己折中的办法,能够帮助姜延琛改变现在的样子。
第一步,先松解颈部后方的组织,让头能够微微抬起;第二步胸椎截骨、第三步腰椎截骨、第四步髋关节调直固定。
手术只能是缓解姜延琛现有的样子,无法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可即便只是稍微缓解,手术风险和难度也是前所未有,尤其是第一次颈椎部位的手术。
王宇看了很多文献发现,这种病例不仅罕见,而且没有像姜延琛肌肉萎缩这么严重的。文献中颈部症状较轻的患者手术都出现了结局不好的后果(气管切开、神经麻痹、死亡的结局),如果给姜延琛做手术,面临的情况只能是比文献中的更复杂,风险更大。
如果不做手术,扭曲的身体会更加变形,心肺的压迫会进一步加重。
手术做或者不做,对医生来说是进退两难的选择,对姜延琛一家人来说更是这样。
阳光自信
紧握生命之弦
比起正常人,姜延琛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段经历,高三时,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冲刺,只有他更加珍惜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他上了高三那一年所有的体育课,只要有活动,他都冲在第一。他说,“我就是想去经历这些东西”。
2022 年姜延琛的人生经历又增加了一笔,他考上了山东省德州学院,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生。每天7点40出发去上课,为了上午不上厕所,他已经10多年没有吃过早饭,也不敢喝太多的水。
妈妈于梅英是姜延琛最坚强的后盾,从小学到现在的大学,十二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送儿子去学校。妈妈知道,上学就是儿子的信仰。
不了解的人看到姜延琛,可能会给他贴上自卑、自闭、脆弱的标签,但实际上,他是个十分乐观、自信、阳光的大男孩。
姜延琛最喜欢的作家史铁生曾说:人的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姜延琛说,我也想弹好命运之琴,每个人都有体验生命的权利,我也一样。
未来想要经历更多的延琛,决定去做这次手术。临出发前他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守得云开见月明”。
手术惊心动魄
7小时极限挑战
对于王宇来说,给姜延琛手术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难度和压力。但看到姜延琛自己不放弃,一家人也不放弃,作为医生更不能轻易说放弃。
2023年5月25日,姜延琛终于迎来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次手术。手术的第一关就是麻醉,正常人只用 30 秒就能顺利插管,但是姜延琛颈部过度弯曲,舌根肥大,堵住了声门,导致气管插管始终无法完成。人一旦麻醉,就会呼吸尽失,插管的时间窗只有 7-8 分钟,医生一边手动泵入氧气,一边尝试插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姜延琛的血氧也在一直往下掉,从 80 多,到 70,60,50,38……30 多的血氧意味着在窒息的边缘。麻醉科主任胡晓在处理好急救患者之后,立刻前来支援,最终顺利插管。
闯过了麻醉这一关,接下来要面对外科手术。王宇主任要松解颈部后方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伤到脊髓,就会造成永久瘫痪或者死亡。由于姜延琛头部和后背的距离只有一个手掌的厚度,医生要反手操刀,手部没有任何支点进行操作,极度考验医生手的稳定性。
经历近 7 个小时,这场中国首例,也是世界首例的手术,顺利完成,矫正角度接近 90 度。
挺过术后意外
开启新的人生
术后第一天,姜延琛的四肢突然失去知觉。原本在术中监测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在ICU待了15 个小时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骨科医生立即做出反应,将头架往回调, 2 个小时后,四肢就有明显恢复的迹象。
罕见的、迟发性的神经反应,种种现象都在提示着医生,对姜延琛的每一步治疗都要更加谨慎,对他的每一个指标都要密切观察。
经过两个月,姜延琛的四肢肌力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他也在病房度过了自己 19 岁的生日。
他说,感恩遇见的一切。
姜延琛的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续医生会评估他的身体情况安排接下来的手术,《生命缘》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