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00:15
《仪仗兵》 陶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在我军编制序列里,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是一支非常独特、甚至很奇特的部队,经常在新闻媒体上露面,很吸引人的眼球,每遇重大活动,甚至都能引发全世界的关注,比如美国前总统尼可松1972年访华时出现在首都机场的那支仪仗队;比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与英国皇家仪仗兵同场“较量”的那支仪仗队;比如2015年在莫斯科红场出现的那支中国仪仗队;比如历次国庆阅兵时出现在排头位置上的仪仗兵方队,等等。这样的历史瞬间,有很多。
如果说人民解放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那么,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就是这部大书的精美扉页,在这张扉页上镌刻着共和国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毫无疑问,仪仗队是“国家的门面”“中国的名片”。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与我们国家、军队一同成长,见证了共和国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历史时刻。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支队伍又是十分神秘的,想走近她,了解她,并非易事。我作为一名军队的老作家,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三十几年,每年都有机会下部队,上高山、赴海岛、走边疆,几乎所有的军兵种都曾涉足过,笔下塑造过形形色色的军人形象,却从未敢想过写写仪仗兵——尽管每次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仪仗兵的身影,心里不免就有些痒痒的——你看这些年轻的士兵,那么英俊挺拔,阳光帅气,动作那么潇洒漂亮,令人惊艳,有谁能够走进他们中间,好好写一写他们呢?……
命运给了我一次机会。
2016年春天,我突然有了一个走进三军仪仗队的机遇,而且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而是按我的意愿,想待多久,想跟谁谈,想看啥场面,想看什么资料,都可以!
说心里话,一开始,我是把自己当作看客对待的,因为我当时已经有三十多年军龄,算是“老江湖”了,啥样的场面都不会太让我震惊。但是过了没几天,稍稍一深入,就发现这支队伍光鲜亮丽的身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因此,我快速调整自己心灵的焦距,立即进入角色,几乎每天都和可爱的仪仗兵们接触,看资料,做采访,同一个食堂就餐,有机会就到战士宿舍转一转;正课时间,士兵们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我就在操场边上转来转去,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他们的一举一动;早晨和傍晚,都要围着操场散步,耳边回荡着歌声、口令声、脚步声、军号声;鼻端嗅到的是火热的、浓郁的、飞扬的、青春的气息……
两个月下来,自己感觉也成了仪仗队的一员。毫不夸张地说,我已成为作家里面,最了解仪仗兵的那一个!后来回忆,在那里的每一天都能令我感动,经常泪湿眼眶,情不能已。那是我三十多年军旅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会长久地活在记忆之中。
在世人眼里,仪仗兵都是高颜值,属于典型的高美帅,青春偶像。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国军队里最美的士兵。这个美来自他们动作上整齐划一所发出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来自他们无比昂扬的精气神,来自他们永不服输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的对面,没有敌人,他们的“对手”,除了战友,就是自己。训练场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万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正步走,向右看——极为单调、枯燥。每次上训练场,都是一次淬火。流出的汗水,即使是严冬,也照样湿透衣衫。我见过一张照片:寒冬腊月的训练场上,一个士兵后脑勺上淌下的汗液,居然冻成了冰锥!这张名为“冰锥”的照片,瞬间让我泪目……
这些孩子们来仪仗队之前,和别的年轻人没啥区别,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他们到了仪仗队没几天,立马就不一样了。就这样,几年兵当下来,正步走的距离等于甚至超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走步,每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气力。最难的是,他们的动作必须做到高度的整齐划一,不能有丝毫的肉眼可见的差错,这要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一百个人,得像一个人一样。因为他们总是出现在重大的外交场合,或者国家重大的仪式上,聚光灯下,他们一抬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代表国家形象。所以,每一个上场的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每一次上场,都是一次极端心理环境下的重大考验,不论新兵还是老兵,都是一样的感觉。
如果不身临其境,是完全无法体会个中滋味的。
采访结束之后,当时就想写一部作品。但是这个作品的写作难度比较大,一时无法完成。主要的是,你光写训练,毕竟太单调枯燥,小说又不是电影电视剧,画面感出不来,心理描写又受各种限制,情节上既不能太脱离仪仗队,又不能完全描摹,毕竟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
随后的几年,我总是惦记着这个题材,时常提醒自己:不能老让那堆好素材躺在电脑里,更不能让自己的那次深入采访化为泡影!于是在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2022年的下半年,鼓足勇气,咬紧牙关把它写了出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先生评价说:“这是一次高难度写作。”总编辑助理张引墨女士认为,这个独特题材只有老老实实深入生活,才能驾驭它。个人不谦虚地认为,自己写出了仪仗官兵非凡奇特的战斗历程、无与伦比的钢铁般的意志,讴歌了他们“永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卓越精神追求,挖掘出了偶像背后的故事,写出了仪仗魂。对于军事文学创作来说,这也是一部全新的作品,以前少见,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吧。
至于作品到底怎么样,我想说,读者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