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调度经济运行、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监管效能等方面下功夫。工作中涌现了一批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典型事例,现在选取部分典型事例予以刊登。
【 高峰会圆满成功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舞! 】
——记市贸促会国际联络部部长李小源
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场内场外跑来跑去,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筹备工作综合协调负责人,市贸促会国际联络部部长李小源是会议期间最忙碌的人之一。
虽然中拉高峰会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办会模式,但计划于2023年举办的第十六届高峰会,是第一次在北京举办。要坚持首善标准、办出首都特色、彰显北京风采,这让李小源和同事们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从去年10月取得举办权,我们的筹备工作就开始了。”
为了实现创新办会,充分彰显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效,发挥北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中拉合作水平,李小源和同事们一接到办会任务,便马不停蹄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他们通过走访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智库,了解北京和拉美在经贸合作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各自的优势,预判新的合作契合点;通过深入与企业对接,梳理总结全市范围内在拉美有投资合作的重点企业,逐一调查记录企业需求,并整理成册。扎实又详尽的调研材料,为峰会的筹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撰写、修改、推翻、再修改,历经30余次研究讨论,李小源和同事们终于拿出了最务实的大会活动筹办方案。
△李小源(左一)作为代表与外国商协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方案契合了各方需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峰会成果可以促成更多合作!”李小源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投入到了下一场“战斗”——进一步开展对峰会的宣传与推广。李小源带领同事们有的放矢,针对拉美企业的关注点,展示北京“两区”建设成果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自动驾驶、智慧农业等领域先进技术,多渠道向拉美地区释放本届峰会的积极信号,推动拉美企业与北京企业共享发展新机遇,共谋合作新商机。通过不懈努力,峰会吸引了不少拉美地区当地企业的关注,扩大了本届峰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023年11月2日至3日,第十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拉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中拉贸易促进机构和商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等1000余人参会,国际化程度高成为了本届高峰会的一大亮点,也为中拉合作搭建起了优秀平台。
李小源在看到会议成功举办后,由衷感叹:“在会场上看到嘉宾使劲儿地鼓掌,看到一项项交流合作的成功促成,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与鼓舞”。
【 聚焦“管好一件事儿”,她是一体化综合监管的“顶层设计师” 】
——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四级调研员麦晓萌
6+4=?答案显而易见,但对麦晓萌来说,6+4却有着另一层含义。
“6+4等于一体化综合监管,具体包括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6项基本制度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4项场景化措施,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以往职能部门各自为战,对同一家企业多头执法、多频次执法的情况,将不同职能部门整合在一起,实行一体监管”,麦晓萌解释道,“这是一种整体政府监管模式,既提高了政府监管的效能,又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打扰。”
△麦晓萌主讲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综合监管小课堂”
概念的解释很简单,但真正推动政策落地却并不容易。
加强政府监管顶层设计是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的首要和关键性工作。“在推进6项制度实施工作中我们发现,全市缺乏统一的风险分类管理规则,各部门对开展风险分类管理缺乏实践,相关监管基础要素也比较薄弱,制定统一的风险分类管理规则势在必行。”说干就干,麦晓萌广泛搜集研究各省工作经验,查阅学术资料,与相关部门反复联络沟通,同时对本市企业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主笔了全市首个风险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从总体制度、风险指标体系、操作指南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市风险分类管理整体制度体系,保证了各部门开展风险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统一、风险分类级别一致、工作步骤和实施流程同步。“我们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问题导向,把倾听企业心声,解决企业的烦心事作为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的落脚点”,麦晓萌说,而如何从企业视角出发,做到“无事不扰”是核心关键。她积极推进4项场景化措施实施,组织场景牵头部门研究减少对风险低信用好企业的不必要干扰,提出通过跨部门联合检查、非现场监管、企业自主合规承诺等方式提升监管效率,确保履职到位的同时做到“无事不扰”。目前,试点场景已从最初的19个增加到了50个,覆盖餐饮、物流、施工企业、教育培训、乡村民宿等方面,2023年,对1万余户风险低信用好企业减少了现场打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企业获得感满满。目前,全市正加快推进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麦晓萌作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专班的骨干成员,自2021年系统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并且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和精力。为了归集整合各单位监管系统,她对全市70多个系统功能进行了摸底和研究分析,连续一个月熬夜加班至深夜,不断打磨形成了1000多页的项目立项申报材料,保证系统顺利完成了立项,为按期上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能尽快上线,并能在提升监管精准性、提高监管效能上切实发挥作用,这将会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麦晓萌对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 “较真”的她 为科技创新披上司法“护甲” 】
——记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张志婧
“特别感谢她的这份‘较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检察机关惩治知识产权犯罪的专业和担当”,某高新技术企业法务代表在谈起相关案件时,不住地感谢道,“不仅帮企业解决了知识产权被侵犯的大问题,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这位“较真”的女检察官,就是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张志婧。
△张志婧(左一)正在组织研讨案件
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对科技创新司法保护的需求强烈。在这里担任检察官,不仅要应对不断扩展的案件领域,更要直面快速迭代升级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以及越来越精细化链条化的犯罪模式。面对挑战,张志婧和她的同事们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库,研究新型案件的证据、法律难题,以追求极致的“较真”精神各个击破。
“这两年,侵犯商业秘密的涉知识产权案件越来越多,而且一旦发生,都是关乎公司命脉的大事,但是这类案件立案难、取证难、认定难的‘三难’问题一直是业内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张志婧始终以“较真”的劲头冲在前线。在办理一起侵犯软件商业秘密案件中,她面对零口供、源代码灭失的困境,创新性地引入专业同步辅助审查制度,与专业技术人员同赴外地引导公安机关提取上百TB电子数据,有力破解取证僵局。同时,她还细致梳理相关账本,深挖犯罪线索,追诉2名同案犯罪嫌疑人,追加认定上百万犯罪金额。该案最终成功诉判,被最高检评为“2020年度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为此类疑难案件办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就案办案’只是工匠,新时代的检察官得有格局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科技犯罪,张志婧和团队成员坚持把案件办理与溯源治理相结合,积极推动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全国首创“检察官+数据审查员”办案模式,破解了网络犯罪背景下海量证据“孤岛”审查问题,获评“2021年度网络治理十大创新案例”,这支以“海检极客”命名的团队品牌也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高强度办案之余,张志婧始终坚持在学习和调研上“较真”。她参与编纂最高检《刑事案件审查逮捕指引》等图书,完成国家检察官学院等理论研究课题8个,撰写知识产权、网络科技等专业领域调研报告数十篇,积极贡献来自办案一线的经验和智慧。不仅自己学,她也不忘身体力行带动身边年轻同志加强学习,用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和担当作为的真行动,引领推动年轻检察官接续成长、追逐前行。
【 永攀科技新高峰 】
——记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凤文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140辆氢能源大巴车作为通勤接驳车,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们“保驾护航”,新科技的亮相、绿色低碳理念让全球为之惊叹。这背后是自主科技力量的支撑,而其中用到的70兆帕高压储氢产品,正是由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凤文团队研发制造。
“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来自长期的研发与积累。”石凤文说。2016年,国内车载氢燃料电池逐渐在商用领域推广开来,但当时设计端、材料端全部需要进口,特别是压力70兆帕的储氢罐,相当于将7000吨压力压到1平方米面积上,是国内车载储氢技术极难突破的“天花板”。
△石凤文(右四)与技术团队讨论方案
石凤文主动请缨,他带领团队承担起《燃料电池轿车用70MPa氢气瓶开发及认证》课题,“那段时间,经常看到石总工程师在车间现场的设备旁认真研究,从产品设计、工艺制定到试验检测,制造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参与。”团队成员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用三年时间,突破了70MPaIII型气瓶关键技术,并完成产品研制,为氢燃料电池汽车长续航里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发展后劲。面对近年来国外IV型瓶发展突飞猛进,而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石凤文主动承担起IV型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当时就是想争一口气,为国家做强这个产业出把力”,谈到为国而“战”的经历,他难掩激动。2021年9月,他带领团队完成相关课题研究,成功攻克IV型瓶关键核心技术,2022年实现了产品批量交付客户,标志着IV型瓶向商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从业28年来,石凤文攻坚克难、敢于创新,先后主持了无缝气瓶、车用气瓶等100多项产品开发,组织完成了二十多项国际认证,为我国实现由“气瓶大国”到“气瓶强国”的转变贡献了力量。凭着这股子坚韧与执着,石凤文所领导的技术团队被评为“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他自己也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工业百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作为主管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的负责人,石凤文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通过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无私地为公司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如今的公司技术团队,可谓人才济济,仅行业领军人物就有8人。同事们打趣地说,“与石总工程师一起工作,就是一个‘累’字,但是累得值。”对石凤文来说,28年的“攀峰”经历换来自己如今的成绩,但这绝不是终点,前边的路还很长,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出新的业绩,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