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18:46
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有媒体通过AI赋能再现雷锋声音,让当代人与22岁的雷锋实现了隔空对话。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当雷锋日记的经典语句,伴着语速较快的湖南乡音萦绕耳畔,听众感受到雷锋如在眼前。通过智能语音模拟雷锋的原声,既展现了科技的温度,也加深了当代人对雷锋的认识和了解。
62年来,“雷锋的声音”从未远去;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每一代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雷锋对话。1998年2月27日,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雷锋精神永恒》的展览现场,有一个听筒让许多观众久久不愿放下,还有许多人排队等候拿起它,只因为里面滚动播放雷锋在1961年作报告时的珍贵录音。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陆续有人修复雷锋的生前影像,突破性还原了雷锋的原声,满足了更多人希望了解雷锋的需求,更好地传扬了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从展览上的听筒,到当今AI再现的原声,都是公众仰慕并有志于传承雷锋精神的具体表现,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的生动注脚。
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就是“雷锋”活着的最好证明。62年来,一代代人品读雷锋日记,传承着雷锋精神。雷锋战友乔安山一辈子做好事,不断延续“雷锋的生命”;雷锋战友曾国兴,从1992年开始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不需要人家感恩”;扎根产业一线的郭明义,不仅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而且救助数百名贫困儿童;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50多年里先后助养29名孤寡、病残老人,扶助38名特困学生……还有那些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那些在别人危难之际奋不顾身、伸出援手的平凡英雄,那些一心报效祖国、甚至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大师国士,无不将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身体力行传承和续写雷锋精神。
AI技术,让雷锋的声音永不消逝;凡人善举,让雷锋的精神永不过时。在雷锋精神的强大感召下,一个个平凡人争做雷锋的传人,踏出闪光的足迹。他们自发做好事,自觉做好事,或如雷锋日记里吃苦耐劳、力争上游的“螺丝钉”,或做到了把“最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一场场平凡而又超凡的道德体验,也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通过AI与雷锋对话,见证了新技术发展的成果。但比科技成果更令人震撼的,是亿万颗心的同频共振——无数人通过实际行动,将一名22岁年轻战士的故事传颂了大半个世纪,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雷锋,并将以其名字命名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技术再先进,都需要精神。倘若有机会,你会跟“雷锋”说什么?“雷锋”又会跟你说什么呢?“雷锋的声音”,永远都是“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