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调解!解开多次“反悔”探望案的症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健

2024-03-05 19:25 语音播报

城事

“照顾好孩子。”

“我会的。你放心吧,我不会教坏孩子的。我相信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能更好地接受你。”

近日,因离婚成为“敌人”的刘女士和王先生,在海淀法院执行局,“奇迹”般地握手言和。一场探望权引发的纠纷也顺利执结。

离婚家庭的探望之痛

当刘女士推开法院谈话室的大门,看到将近两年未见的儿子涛涛(化名),一步上前,想要把孩子纳入怀中。可是,原本一双大眼睛眨个不停、时不时地扫视着周围陌生环境的涛涛,却下意识地向椅背“靠拢”,紧紧攥住爸爸王先生的手。

“我是妈妈啊,你不记得我了吗?”刘女士轻声问道,眼中滚着泪花,满是失落。

对于妈妈的靠近,涛涛接连摇头表示抗拒,经过爸爸的劝导,他仍然拒绝和妈妈沟通。

这对母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母子二人将近两年都没有见面?孩子为什么排斥与妈妈接触?

这一切要从王先生与刘女士的婚姻关系破裂开始说起。

数年前,王先生与刘女士协议离婚,双方约定婚生子涛涛由王先生抚养,刘女士探望涛涛的具体时间与方式由双方协商决定。但从两年前开始,王先生不再允许刘女士探望孩子,于是,刘女士提起诉讼。经过法院判决,刘女士有权于每周末探望涛涛并与孩子一起生活。

由于王先生不配合前妻探望孩子,刘女士申请了强制执行。执行局法官助理解于申参与办理此案。

解于申先拨通了刘女士的电话,一听是法院来电,她情绪立即激动起来:“我已经快两年没见到孩子了,孩子才5岁,再拖下去他会忘了我。对方一直不让我见孩子,也不回复消息、还拉黑了我,我实在没办法了才向法院求助。法官一定要让我见到孩子……”

安抚了刘女士,解于申又致电王先生了解情况。在王先生的说法中,之所以不让孩子见母亲,是为了孩子考虑。“以前是按照判决让她周末见孩子的,但每次孩子回来都不开心,情绪低落。我担心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不信任她,不可能让她见孩子。现在孩子状态好多了,希望法官能理解、支持我……”

双方各执一词,刘女士和王先生本就因为婚姻破裂剑拔弩张,如今因为探视权,更加怒火熊熊。

解于申的几次调解努力,都无疾而终。

一波三折会见难

“王先生,我很理解您保护孩子的心理和努力。甚至,在短期看来,孩子不和母亲接触,只和您生活会更开心。但是,您有没有想过,现在孩子还小,有一天他长大了,意识到不像别的小朋友,自己‘没有妈妈’,他还会开心吗,还能健康成长吗?”

解于申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王先生,他同意先通过视频会面,让涛涛在线尝试接触妈妈。

然而,在视频会面中,和解于申预想的情况完全不同。王先生不停问涛涛:“你愿意见刘某某(刘女士的名字)吗?”“你愿意和刘某某住在一起吗?”“你愿意和刘某某在一起生活吗?”这种有些逼问的情形,让涛涛听到爸爸问话后默不作声,只是一再摇头表示不愿意。

刘女士见状,着急地说:“你这是故意引导孩子讨厌我。”她转向解于申:“法官,你看对方询问的时候都是直呼我的名字,一点诚意都没有!再说这么久没见,孩子都对我生疏了,我要赶快见到孩子!”

王先生也提高了声调:“孩子的态度很明显了,还要怎么证明!我不会让她带走孩子的!”

显然,这次视频会见没有成功。解于申吸取教训,意识到双方分歧太大,如果不能让双方更加冷静,探视权的问题很难解决。

解于申不断地通过电话、微信、会见等多种方式和双方沟通,目的只有一个,让家长认识到:无论怎么做,都应该有利于涛涛成长,大人间的对立不可能对孩子有好处。

终于,王先生同意带着孩子到法院和刘女士见面,当面听听孩子的意见。

没成想,第一次约见,王先生就反悔了,他没有带孩子来,理由是孩子课业忙。王先生的失信,使得解于申好不容易为双方建立起来的信任荡然无存,进而彻底引爆了矛盾,他们开始互相质疑、指责,并很快升级到互相揭短、谩骂。

见此情景,解于申努力稳定双方情绪,并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中止双方谈话后,解于申采取分别谈话的方式,希望再次帮双方架起桥梁。

面对王先生,解于申批评道:“没带孩子来是你不遵守承诺。这完全不利于你们重建信任,更不利于开展探望工作。如果你拒不配合执行工作,法院将对你采取强制措施,你考虑清楚。”

“法官,我就是不相信对方!只要不让孩子见对方,其他的我都会配合。”

听到王先生这么说,解于申提出,让王先生带孩子来法院,由法官和孩子聊聊,尽量帮助涛涛解决心理问题。对此,王先生表示同意。

另一方面,解于申也向刘女士说明:“这次是对方失信在先,我非常理解你的情绪,但现在你们彼此互不信任,孩子不在场,咱们谁都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所以就由法院先单方见孩子,我们尽量做通对方和孩子的心理工作,争取尽快让你见到孩子。”刘女士心情得到平复,她答应了这种方案。

一家人终于解开心结

经过约定,王先生这次准时带着涛涛来到法庭。解于申和同事与孩子聊起了家常,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到兴趣爱好,再到假期出游所见所闻,最后过渡到涛涛与刘女士过往的探望经历和生活片段。

解于申注意到孩子情绪一直较稳定,有些怕生但也能正常交流,虽然对于跟随刘女士生活有些抗拒,但对现场探望并无明显抵触情绪。

最后,解于申再次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劝导王先生,让他同意刘女士与孩子见面。王先生很勉强的同意了。

果然,王先生此后仍是爽约不断,“孩子生病”“学习忙”“自己在外地”,总之,就是“不方便”安排会面。在法院多次催促下,王先生提出,让刘女士去孩子爷爷家探望孩子,但刘女士对此有顾虑,毅然拒绝了这种方案。

眼见探望又要“搁浅”,解于申立即与双方又进行了长时间沟通,维系双方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最终成功说服双方于在法庭进行探望。

探望当天,王先生终于带涛涛如约而至。很快,刘女士也到了法庭。没想到,孩子见到妈妈,表现得十分怯懦和疏远。

时隔两年,刘女士再次见到孩子,这次,她听了解于申的建议,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始终轻声细语,呼喊着孩子的小名。刘女士还特地带来了涛涛以前玩的玩具,和孩子一起分享过去的美好回忆。在刘女士的努力下,涛涛从陌生回避、抗拒转向慢慢开口,双方开始了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这次大人与孩子的真诚交流,让刘女士也知道了涛涛的真实想法。母子间的坚冰渐渐融化。

考虑到亲情的重建终归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且孩子对跟随刘女士生活仍心有疑虑,最终,刘女士主动退让一步,表示愿意和王先生好好谈谈。

这次谈话,双方心平气和地回忆了往事,分享了目前的生活状态,展望了孩子的未来人生,情到深处,刘女士不禁失声落泪,王先生也沉默不语。两人多年的积怨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说真的,这么久了,我们头一次这样好好说话,要是当初就这样,可能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不会强求孩子跟我生活,今天能见到孩子我就很开心了。”刘女士哽咽着承诺,自己会多多理解对方,尊重王先生现在的家庭生活。

王先生也向刘女士许诺:“我会好好对孩子,绝对不会针对你,不会故意让他疏远你。只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我相信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能更好地正视并接受你,希望咱们都再多点儿耐心。”

官司始于孩子,一切又归于孩子,最终,双方通过孩子打开了心结。双方约定好:由王先生定期给刘女士分享孩子的生活动态,待孩子长大一点再协商进行探望,绝不给孩子留下心理负担。

临别之时,刘女士长时间拥抱了涛涛,又把玩具全递给孩子,留下念想。

至此,本案当事人达成新的探望方案,约定好共同努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双方矛盾得到化解。

“在探望权执行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双方当事人冲突频发的场景。”解于申深有体会地说道,看似简单的探望行为背后,往往承载着深沉的亲情,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和当事人有“同理心”,并且坚定地贯彻“最有利于孩子”这一理念,通过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等各种调解手段,将情理法相融合,用柔性的力量暖化冰冷的对立,真正促成案结事了,让孩子能有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