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记·瓣瓣同心丨一条旅游带,“燃动”京津冀
北京日报

2024-03-06 06:44


1月26日,滑雪爱好者们在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滑雪。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一场冬奥,两地出彩。

两年前,京张携手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惊艳世界,也将北京与河北的“手”拉得更紧。

乘冬奥东风,一条以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奥运场馆所在区县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铁、高速沿线两侧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速推进,带动京津冀区域冰雪运动更“燃”、文化旅游更“火”。

首钢工人变身专业制冰师

1月28日,北京石景山首钢园热闹非凡,“冰雪汇”里小朋友坐着雪圈感受雪上冲浪,冷却塔变身的“复古DISCO(迪斯科)冰场”上,游客伴随着怀旧老歌翩然起舞。

工作之余,“老首钢”刘博强习惯到首钢园转转。他在首钢工作27年,干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2017年,刘博强与冬奥会结缘,成为首钢园的第一代制冰师。

每当溜达到由精煤车间改造成的冰壶馆,刘博强就会停下脚步,看看他“战斗”过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符合冬奥会标准的冰制作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冰壶赛道看似光洁无瑕,实则需打上一层密密麻麻、分布均匀的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人工制作冰点过程叫“打点”,就是用喷洒装置将水滴洒到冰面结成冰点。一条标准赛道从头到尾一次“打点”用时45秒,冰点的大小、厚度、密度、温度,都对比赛有影响。

刚开始进入冰壶场地制冰,刘博强只能给国外制冰师打下手。为了练好“打点”,他常扛着20多公斤的设备到场馆外的马路上苦练。刘博强的技术日益精进,头一回上冰“打点”就一次成功,国外制冰师竖起了大拇指。

凭借精湛的技术,刘博强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冰立方”的冰壶赛道制冰。如今,他的制冰技术得到国家队充分认可,数次高水平服务保障国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队训练。

制冰扫冰、场地维护、安保物业等新岗位上,百余名首钢职工和刘博强一样,成功转型为冬奥会保障服务人员。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十里钢城”首钢一样,与奥运结下如此不解之缘。

当京张携手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北京冬奥组委选择了首钢园,将其作为办公区域。

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见证了各国运动员逐梦的场景。蓝天白云下的“大烟囱”前,运动员起跳腾飞,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大烟囱”就是老厂区已停用的巨大冷却塔,这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地。

冬奥会留下了宝贵遗产,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区域内有25个奥运场馆。冬奥会后,刘博强到首都体育馆冰壶场地制冰,服务国家队训练。2023年,他还辗转伊春、天津、张家口等地,参与中国冰壶联赛的制冰工作。

放大冬奥效应,京张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共同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连京张、跨四季”的体育赛事活动和体旅融合产品,冬奥场馆实现常态化运营,“冰雪美人”正变身为“四季全能选手”。

崇礼小伙端稳“雪饭碗”

“前方陡坡转弯,注意重心往前压、往下压,搓雪时山下腿发力!”

说话间,一黑一红两道身影,从张家口市崇礼区万龙滑雪场的高级道上疾驰而下。随后,二人先后一个急停,帅气的搓雪动作扬起高高的雪浪。

穿黑色衣服的叫谢鹏,是离万龙滑雪场3公里的黄土嘴村村民。1月26日下午,他以滑雪教练的身份,教北京游客滑雪。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两年来,这张“金名片”让崇礼的“冰雪+”加速释放潜力。各大雪场2023—2024雪季开板以来,崇礼客流量猛增,谢鹏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谢鹏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滑雪教练。2014年,外出打工10年的他回到老家,又经过10年奋斗,如今在崇礼拥有一家雪具店、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和一家租车公司。

过去的黄土嘴村很穷,村民主要靠务农为生。为了生计,2003年,16岁的谢鹏跟随父母到北京,给工地跑运输。北漂10年,结婚,生子,他在北京始终找不到归属感。

转眼孩子两岁多,面临上幼儿园。学费贵、以后上小学也难,咋办?听说崇礼雪场发展势头很好,谢鹏决定回老家,和很多小伙伴一样,到雪场当假日滑雪教练。

“2015年7月31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当京张携手申办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的消息一公布,谢鹏意识到崇礼冰雪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立马着手租赁店面,开了一家雪具店。

参与申办冬奥,让小城崇礼为世界所关注,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

冬天可滑雪,夏天可避暑,许多游客爱上了崇礼,在此买房置业。谢鹏瞅准时机,2016年辞去雪场假日滑雪教练工作,注册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从事二手房买卖和公寓托管。2020年,他又增加了一个租车公司,为游客提供便捷出行服务。

在京张筹办冬奥会的6年多时间里,区域协同发展插上腾飞之翼。谢鹏明显感受到,变化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他的村庄,以及整个崇礼。

黄土嘴村2019年开始拆迁,2021年底拆迁完毕,全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干起了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村东头上方建起一座桥梁,将南北两座山的隧道连接在一起,京张高铁穿行其上,拉近了张家口和北京的距离。

从全城一条路,到“一条高铁、多条干线”;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到全球知名的滑雪旅游胜地……在冬奥筹办带动下,崇礼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22年冬奥落幕,新的答卷奋笔书写。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快,“冬奥小城”不断丰富体文旅业态,崇礼旅游火出了圈。2023年,谢鹏花120万元买下了一个雪具店面,目前他的客户遍布北京、天津、内蒙古、浙江、上海、广东、香港等地。

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崇礼共接待游客724.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97亿元。

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成了京冀客打卡地

地缘相近、1亿多人口、旅游资源丰富……立足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京津冀围绕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做文章,跨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文旅协同发展深入推进。

“在1941年到1943年间,张大千到敦煌,历时2年零7个月,一共临摹了276幅作品。这边展示的是其中8幅的线稿。”1月17日,天津市和平区建于1931年的法国公议局旧址里,在讲解员李琦的生动讲解下,律动交错的光影、高度复原的洞窟,引领参观者走进敦煌神秘玄妙的世界。

作为近代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法租界行政机构建筑,这里是现存天津原各租界行政机构建筑中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准最高的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5月18日,该建筑重新开放,成为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跨年大展“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正在这里展出。

“这是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项目,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达成合作,累计投资800余万元。”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馆长金鹏说。

“我们刚刚完成的‘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科创数字艺术展更前沿,展出的14件作品,全部是艺术家创作、在国际上已被销售或拍卖的纯数字艺术作品。”金鹏介绍,该展由中央美院组织,联合天津大学、天津美院给予学术支持,首展在北京的三里屯,天津是第二站。

来自北京的张晓,认真听完了李琦的全部讲解。她是“敦煌迷”,当天是“三刷”特展了。“讲解很到位,深入浅出很生动,我每次来都有新收获。”张晓说,乘坐京津城际列车一站直达,来观展很方便。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让三地游客憧憬的“诗和远方”变得触手可及。从开馆至2023年12月31日,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购票观众达3.2万人次,其中京冀游客数量相当可观。

一条旅游带,“燃动”京津冀。“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带动了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三地形成了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协同发展的体育文化旅游共同体。”河北旅游规划首席专家、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邸明慧说,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也带动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上下游的融合、延展,形成了一批新业态,构建了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新气象,注入新活力。

扫码看视频

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特别报道

编辑:莫凡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