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07:06
孩子如同小树苗,每一步成长都需要精心呵护。让孩子摘掉“小眼镜”、解决“三点半”难题、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全国政协委员聚焦青少年成长,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呵护“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提高眼保健操完成质量
帮助孩子摘掉“小眼镜”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小眼镜”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诺敏今年提交提案,建议加强眼保健操教学,提高眼保健操完成质量,助力青少年近视防控。
“眼保健操对于视力正常的学生起到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作用,对于已经近视的学生起到防止近视加深的作用。”诺敏说,调研发现,学校对眼保健操的重视不足,学生对眼保健操的操作不准确等现象广泛存在。
“研究表明,眼保健操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手法不规范、取穴不准确、按压穴位力度不够和时间不足导致。”诺敏建议,医疗卫生机构对校医、教职员工进行眼保健操规范化培训,学校对学生进行眼保健操规范化教学,引导每一名学生高质量完成眼保健操。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青少年对近视防控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让更多孩子喜欢上做眼保健操,诺敏还建议,在传统眼保健操基础上,增加韵律感和娱乐性,研究推广新型眼保健操。
解决“三点半难题”
推动课后服务走向“高质量”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课后服务功能定位面临“提质升级”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副主任权忠光建议,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充实师资力量,推动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教师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还存在偏差。”权忠光调研发现,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后服务等同于课后辅导和看护,部分家长也将课后服务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当前课后服务仍以学校任课教师组织为主,缺少艺术类、体育类、心理咨询类等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权忠光建议,加强政策指导和宣传,提高课后服务认知,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建设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库,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资源,加强教师课后服务相关培训,把课后服务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研修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的理解和对学生全方位培养的重视。还应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监督评价机制,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在充实师资力量方面,权忠光建议,多措并举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还应引进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多样化活动。
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建立全国家庭教育公共平台
“父母是家庭教育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但‘零培训’上岗的家长们,普遍面临‘道理都懂,可不知怎么做’的困境。”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建立全国家庭教育公共平台,为家长提供专业帮助。
郭媛媛说,“数字时代”的家长,除了传统的育儿问题外,还面临着“数字屏障”的新问题,不懂孩子的“数字世界”,跟不上孩子的数字能力,不能有效管控孩子的上网行为等。而对孩子简单粗暴的管教加剧了家庭矛盾。
“由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形成合力,建设全国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解决家长痛点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郭媛媛建议,平台要探索创新,用好数字手段,如引入教育类大模型,根据场景、体验,引入算法,分年龄段、分专题、普适性地优化数字载体,更直接、便捷、精细地满足家长服务需求。
郭媛媛还建议,用好线上线下资源,通过“大模型+志愿者服务”的工作机制,线上筛选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通过志愿者到线下社区进行面对面指导。发挥全国妇联组织优势,整合各级妇联、家庭教育学会、社区和学校等渠道,让服务平台有关服务精准、有效触达家长。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个人职业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有着深远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建议,在关爱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建立支持体系,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洪伟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教师作为最有可能第一个识别出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主体,需要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意味着教师要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很强的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医院、保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建立全方位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合力破解心理健康教育难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必修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着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加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畅通心理教师的职称和评优渠道。
“目前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则建议,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有针对性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危机干预等一系列支持服务。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让社会各界正确认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