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胡同曾住过明朝两位阁老,书香风气传承数百年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2024-03-12 15:18 语音播报

深读

从府右街向西,直到横二条,有一条不足500米的小街——力学胡同。所谓“力学”,并非物理学术语,而是“努力学习”的意思。这是1965年确定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此之前,这里叫李阁老胡同。

力学胡同东口

这条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属于万宝坊。到了明朝,属于小时雍坊。之所以称李阁老胡同,是因为明代之时,这里居住过两位李阁老,一位是李贤,另一位是李东阳。他们都是明朝内阁首辅,是明代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条胡同两位阁老

作为一种称谓,“阁老”始于唐代。那时,把中书、门下两省任职已久的舍人称作阁老。《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后来,“阁老”渐渐演变成对宰相的称呼。但明代的“阁老”并非宰相,只是对内阁首辅的一种尊称。

宰相拥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而内阁首辅没有,他们只是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决策人是皇帝。明朝初期一度设置宰相一职,但宰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后,朱元璋就不再设置宰相一职,而是把相权分散到六部和内阁。这一制度持续到明朝终结,并被清朝沿用,所以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李贤和李东阳虽非宰相,但作为内阁首辅,在朝廷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李贤为五朝元老,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四位皇帝,为英宗天顺年间、宪宗成化初年的内阁首辅。顺便说一下,代宗之前和之后都是英宗,明英宗朱祁镇先后当了两次皇帝。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军队俘虏。随后,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即位,这就是明代宗。后来,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并在夺门之变中重新登上皇位。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李贤

土木堡之变后,在内阁首辅李贤的精心治理下,明朝结束了动荡,经济开始复苏。难能可贵的是,李贤将“惜人才,开言路”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当时不少有才干的官员都是他举荐和提拔起来的。李贤向景泰帝朱祁钰上书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李贤力抗曹吉祥、石亨等,尤为注意举贤任能,他为人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

李贤敢于向皇帝进言。他多次上奏,要求朱祁镇实行宽恤之政,又请停罢江南织造,清理锦衣卫监狱,停止边臣所上的供奉,停止内外采买之举。朱祁镇感到很为难,李贤坚持他的意见,连续四次向朱祁镇争取。李贤的同僚都很害怕,李贤说:“大臣应当知无不言,难道能卷舌偷位吗?”《明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李东阳与李贤的仕途经历相似,也辅佐过四位皇帝,分别为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李贤谥号“文达”,李东阳谥号“文正”。《明史·李东阳传》载:“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李东阳聪慧过人,4岁能作径尺书法,被誉为神童,遂由顺天府举荐觐见明代宗。他人小腿短,跨不过门槛。皇帝见状,打趣说:“神童腿短。”李东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天子门高”。皇帝一听,高兴地将他抱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膝上,而他的父亲还在一旁站立。于是,皇帝说:“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回答:“嫂溺叔援,权也。”皇帝大悦,夸奖李东阳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

李东阳

作为文人,李东阳诗文典雅,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他擅长篆、隶、楷、行、草书法,篆隶造诣尤高,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而作为朝廷重臣,《明史》称他“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宦官刘瑾乱政期间,忠臣多被放逐,只剩他与之周旋。他保全了一些人的身家性命,也对一些冤案无能为力。有人说他是贤相,有人说他圆滑世故,见仁见智而已。

《右清明上河图》(书法)李东阳

李东阳曾长期居住在什刹海西岸,弘治年间,被赐居于李阁老胡同。据明代《长安客话》记载:“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即现在的府右街。由此可知,李东阳移居这里时,这条胡同已经叫李阁老胡同了。也就是说,胡同名称中的“李阁老”应该是李贤。李贤比李东阳年长38岁,据说,皇帝赐给李东阳的宅院,就是李贤故宅。

明正德七年(1512年),66岁的李东阳辞官回乡。而著作等身的他,将清香飘溢的书卷气留在了李阁老胡同。

进士馆讲授新课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向新科进士传授科学知识和政法知识,以将他们培养成“果、达、艺”的优秀从政人才。当时的进士馆,就设在西长安街地区的李阁老胡同。

第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癸卯进士80余名,甲辰进士30余名。学员分为内外两班,翰林中书为内班,住馆学习;部曹为外班,走读听课。《进士馆章程》规定,进士在学习期间“以明彻中外大局,并于法律、交涉、学校、理财、农、工、商、兵八项政事皆能知其大要为成效。每日讲堂功课四点钟,三年毕业。”凡年龄在35岁以下的新科进士必须入馆学习,由所在省籍发放补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因癸卯进士临近毕业,就留在李阁老胡同的进士馆继续学习。甲辰进士则被送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内班学员在补修科,外班学员在速成科。学习期满后,按考试成绩录用。

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下,一些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登上进士馆讲堂,向进士及第的科举精英们讲授法政、理财等新知,但自视甚高的进士学员并不把他们视为老师,尽管他们照例授课和考试。于是,在进士馆内,留学生教员与进士学员之间形成了特殊的“教习非师”关系。

进士馆之前,有一所仕学馆,成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培养对象为各县在职人员。仕学馆分为四个班,行政甲班培养县长,行政乙班培养县佐,司法班培养县司法官,财政班培养经征局局长及相关人员。交涉课程包括公法、约章等,法律课程包括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制史等,政治课程包括行政法、国法、民法、商法等,培训期两个月。由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性质大致相同,1904年4月,仕学馆并入进士馆,并从马神庙迁至李阁老胡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士馆脱离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法政学堂。1912年,京师法政学堂、京师大学堂法律馆筹办的法律学堂、清政府设立的财政学堂三校合并,成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法政大学。1928年,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本校和第三分院,校址依然在李阁老胡同。而第一和第二分院,设立在宣武门内的象房胡同。

1923年,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三院成立。此后,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演出田汉编剧的《乱钟》《血衣》《工场夜景》等,在北平大学法学院和燕京大学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久,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从李阁老胡同迁至图样山胡同和新帘子胡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邮传部设立新式学堂——铁道管理传习所,旨在培养铁路管理人才,这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传习所校舍位于府右街南口25号,北门在李阁老胡同。

传习所开设铁路工程科,从英国、法国、德国引进教材和聘请教员,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911年,增设邮电科,并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民国后,隶属于交通部,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工程、无线电等科。交通传习所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交通传习所校园内,曾有一座交通博物馆,那是北京近代最早的博物馆之一。馆内陈列分为四部分:工务、机务、车务和图书仪器。各种模型、图表,大约8000余件。同时,还展出铁路沿线的物产及出土文物。这座科技类专业博物馆对开阔学员视野和辅助教学,起到了一定作用。交通博物馆的馆舍,便是李东阳故宅,现为西城区力学小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交通大学从李阁老胡同搬迁到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新校园内遍地构树,高高矮矮的构树结满草莓大小的红色浆果。于是,北京交通大学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别名——红果园。那里距离西直门火车站不远,火车可以直接开到校园。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