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前后,春回大地,空中成团飞舞的小黑虫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来揭晓答案!
它们是摇蚊,是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昆虫的统称。
您不要惊慌,此蚊非彼蚊,摇蚊的英文名为“No biting midges”,也就是“不咬人的蚊子”,它们的成虫口器退化,不吸血,也几乎不取食,多数种类仅能存活几天。在这短短数日中,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衍下一代,而雄蚊吸引雌蚊的“必杀技”就是在空中集群飞舞,昆虫学家们称之为“婚飞”。雄蚊看似在漫无目的的团团乱飞,实际上它们能靠振翅所产生的“翼音”感知到雌蚊的靠近,遂与其一起离开婚飞群,在飞舞中完成交尾。
您一定会问:摇蚊不叮不咬,又为什么总追着人呢?扑面钻耳,挥之不去。
这是因为它们和近邻蚊科昆虫一样,对二氧化碳、热和汗水十分敏感,能在一定距离内感知到恒温哺乳动物的存在,且具有追踪这些动物的本能。所以当您运动行走时,排汗、散热和呼气都会增加,它们就会在您身边或头顶上空婚飞。但如前所述,这是摇蚊种群繁衍的必须行为,即使没有人类活动,它们也会在树木、房屋、物体的上面、侧面、近旁处婚飞。
那么,既然摇蚊追人、烦人、吓唬人,我们为什么不能除之而后快呢?
原因就在于它们意义非凡的幼虫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生活史中最长的,占据整个生命周期的90%。摇蚊幼虫因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现血红色,故俗称“红虫”。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各种类型水体底部的淤泥中,是种类多、分布广、生物量大的淡水底栖动物类群之一(生物量约占底栖生物量的70%~80%)。不同种类的摇蚊幼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各异,再加上易繁殖、生长周期短、对环境因子敏感性强等特点,它们成为了国际组织推荐的水生态毒理学测试物种,也是水环境生物监测的优良指示物。
此外,它们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意义:首先,作为初级消费者,它们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可以吞食藻类,尤其是蓝藻和绿藻,可观的摄食量使它们成为净化水质的好帮手,在加速水体有机物矿化和消除有机物污染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次,摇蚊幼虫体内干物质蛋白质含量高达41%~62%、脂肪含量为2%~8%,是鱼类等次级消费者的优质天然饵料,既能满足幼鱼的营养需求,又能被水体底层的鲤、鲫等成鱼摄取,因此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体现了重要的经济价值;最后,鱼类的丰富势必会吸引终极消费者——鸟类的到来。这样,藻—虫—鱼—鸟,再加上分解者,完整的食物链成就了水生生态系统完美的生态平衡。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的就有“绿生湖水面,黄重柳梢头。暖气飞轻蠓,春波集野鸥”。这里的“蠓”即为摇蚊,说明在当时,蠓飞是可以与春波野鸥、绿水黄柳、鸟语花香的早春美景融为一体的。虫鸟共飞绝非机缘巧合,而是暗藏玄机!
那我们都做了怎样的努力减少对游客的影响呢?
近十几年来,诸多原因造成有水域的园林中摇蚊数量增多,给前来踏青的游客带来不悦,我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探寻解决办法,但因我园被列入第一批北京市湿地名录,更是北京市一级水源保护区,且园内古桥古建众多,故不能大面积应用化学方法来防治停栖于湖岸桥体处的摇蚊成虫,更不能向水体中肆意投放药剂来杀灭摇蚊幼虫。结合科研课题,对春季扰民的摇蚊种类进行了生态习性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环境因素对其大量发生的影响。在保首都一方净水、护遗产古建平安的前提下,我们不断钻研生物防治技术,并持续通过色板、灯诱等绿色措施降低摇蚊对游客游览的影响。
在一个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每种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您和我们一起努力,保护野生水生动物,共同抵制野钓捕捞等不文明行为!保护鱼类既能低碳环保地防控摇蚊,又能吸引更多的鸟类来栖息驻足。
图文:李洁
编辑:杜鹏
校审:张 磊 高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