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神话”水分不小,网络微短剧还能火多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袁璐 陈雪柠

2024-03-14 08:35 语音播报

经济

近日,“横店一栋楼半年创作超千个微短剧”“爆款短剧编剧月入超10万”等词条频频冲上热搜,让微短剧再次受到关注,甚至成为“暴富神话”。记者调查发现,在流量与收益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内容制作粗糙、运营模式乱象等问题不容忽视。

“微短剧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秀,在其发展初期应当做好相应的规范和引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公开表示,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出海,也能够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引导。

部分短剧内容低俗成卖点

相比于传统剧集,微短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分钟。在这些极度浓缩的短剧里,剧情狗血、台词犀利、“爽点”密集,每一帧都紧抓观众的眼球,刺激着大家不断“上头”,并不知不觉掏出了钱包。

以爆款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据公开数据,这部每集约两分钟、共82集的微短剧,在某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4亿次,上线首日充值超过2000万元。

然而,在流量与收益狂飙的同时,微短剧已暴露出诸多问题。

“很多剧宣传的时候用‘擦边’内容吸引人,真是辣眼睛,最怕孩子刷手机的时候看见。”不少家长表露担忧。记者在平台上搜索看到,在内容上,部分微短剧的确存在低俗、庸俗、擦边的现象,情节经常围绕着豪门复仇、霸总娇妻、黑道斗殴等展开。尤其是在自媒体的推广中,这些镜头往往作为“卖点”被截取为“高光”片段,令不少人感到不适。

网友的感受也在行业报告中得到了印证。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至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微短剧内容题材上大部分以“扮猪吃虎”“打脸”等剧情为主,剧情上越土、越狗血就越能吸引网民的眼球。市场野蛮发展,剧集良莠不齐,导致目前盗版、侵权、价值观引导不良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

行业“暴富神话”水分不小

“一周拍完、一个月上线、一部实现财富自由。”微短剧的“暴富神话”屡次登上热搜,吸引各路资本和人马涌入。

微短剧真的这么赚钱吗?

“收入和利润是两回事。”记者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发现,微短剧行业对外收入数字亮眼,但商业模式不够健康,主要依靠购买流量增加曝光度,即行业内所说的“投流”,以此吸引观众付费订阅。

据从业人员透露,项目付给平台的投流成本往往占到收入80%甚至更高,平均拍摄成本也从去年的10至30万元左右,涨到了今年的30至60万元甚至更多。“一部微短剧‘爆了’的标志是充值过千万,但往往也意味着投流近千万。”该从业人员表示,除去剧本、平台抽佣等成本后,真正赚钱的短剧比例很小。

“随着入局者变多,竞价广告让投流价格跟着飙升,有的短剧甚至是边拍边投广告,吸引用户充值后再滚动投流。”有制作方表示,一部40万元成本的短剧,按业内约定5%的分成比例,充值需达到800万,才算保本。

“几百万赔在广告费上,其实观众留存率极低,但不投流就没充值。”去年7月,桂桂(化名)从某大型在线视频平台辞职,投身微短剧创业,却发现对早期短剧创业者来说,几乎“九死一生”。“几十万元流量费投进去,连个水花都不会有。”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微短剧“点石成金”的“暴富神话”,实则水分不小。

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与长视频不同,大量微短剧采用的是付费订阅的模式,类似于网上连载的小说、漫画。这类剧集需付费观看,而且价格不菲。

记者在某平台的“微剧吧”小程序中看到,多数剧集只能免费试看前几集,后续需充值虚拟货币“看点”才能解锁,每集需150个看点,消费者可充值9.9元至199元不等来获取看点。以一部93集的剧为例,付费集数为78集,折算后需充值99.9元才能全部看完。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些微短剧平台仅依托于小程序,一旦跑路,消费者想要追回充值金额十分困难。

在业内看来,与传统的影视剧行业相比,微短剧缺少收费规范及行业标准,也缺少透明的定价机制和市场监督,使得这一行业正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新业态的监管仍待继续完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微短剧也已成为多位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微短剧部分内容制作粗糙,需要加强思想立意,真正让观众喜闻乐见。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也表示,在微短剧发展初期就应抓住机遇做好规范引导,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并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引导。


编辑:袁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