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号“撞车”时,如何区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胡阿祥

2024-03-17 08:16 语音播报

学习

国号,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称号,是伴随着国家的形成才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国号既是家天下的标志,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中国古代国号皆具或显或隐的美义,这些“美号”,既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并发挥出多样的现实功能,也体现了非汉民族的“汉化”倾向,从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根本。解析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之间的名实关系,既多名实相副者,也有名实不副者;既标示着相应王朝的特征所在,也隐藏着不少值得发掘的重要内容;国号又有转为名号、族称与域外称谓者,这彰显了相应王朝的地位与影响。至于大量存在的相同国号,后人采取了冠以顺序词、方位词、国姓以及缀以地名、五德或使用代称等处理方法,以求加以区别。

名实互证:国号与国家

国号是名,国家是实,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就像毛与皮之间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立足于“名实互证”的视角,解析国号与国家之间的名实关系,相当有趣。

首先,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国号与国家之间,大多是名实相副的。如以养马立国的秦,恰好也是马上得天下、马上失天下的王朝;与银河般浩瀚悠长、帝尧般道德完美有关的汉、唐国号,指代的正是备受称赞、国运长久的汉、唐王朝;来自《易经》“大哉乾元”的大元国号,与拥有广袤疆域、信仰长生天的元朝之间,也是名实相副。至于名实不副的国号与国家,巍巍高大的晋国号,没有形象高大的晋朝(西晋)与之匹配;一切求新的新国号,对应的却是一切复旧的新朝;力图走出短促宿命的隋国号,终究无法改变隋朝的短命。

其次,比较而言,代表着中国“创世记”的夏,是中国史上模糊不清、居高鸣远的王朝;“玄鸟”生出的商,是中国史上既迷信又神秘的王朝;以重农为特征的周,是中国史上备受称道与尊敬的王朝;以统一与暴虐而出名的秦,是中国史上国运短促而又影响深远的王朝。至于汉是得也天命、失也天命的王朝,新是“始作俑者,其多后也”的王朝,晋(西晋)是看似“道德”、实则虚伪的王朝,隋是是非功过评价存在较大分歧、国号取义甚受嘲讽的王朝,唐是既昂首自豪又低首痛惜的王朝,武曌的周是尴尬而无奈的女主的王朝,宋是否极泰来、斯文与变革的王朝,大元是非汉族建立的民族多元、“一国多制”的王朝,大明是“老农”治国、皇帝集权的王朝,大清是前期精神的力量显著、后来却不能自主的王朝,也都标示了这各具地位的统一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特征所在。而顺着这样的思路说下去,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分裂时代,也可概括出各自的特征或地位,如“春秋”是名分混乱却又“讲究”名分的时代,“战国”是战争频繁、竞争激烈的时代,“三国”是在后世“接受史”中被文学化、戏剧化、道德化的时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是民族矛盾、地域冲突、文化融汇表现极为充分的时代,“五代十国”是建国者的出身等而下之、社会道德沦丧的时代。然则这样的一部中国历史,也就仿佛一台起承转合、悲喜交加的多幕大戏,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再次,仔细品味乃至探赜索隐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的关系,还能发掘出不少隐而不彰的重要内容。如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后来没有哪个王朝沿用商国号,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商国号缺乏继承者,至少与屡被后世继承的夏、周、秦、汉、唐等国号相比,商国号要等而下之,商朝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地位也就连带着相对次要。其实不然,如赵匡胤的宋朝,就是通过其父赵弘殷的名字、他本人担任过宋州地方长官、宋朝确定五德为火德等“巧合”,从而隐性地远承商朝;这样的宋朝,又为打着“反元复宋”旗号的明朝所继承。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就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的影响或“溢出”效应言,也有很多亟待表彰的方面。如有国号转为名号者,由夏国号而产生了诸夏、华夏、中华等名号,即为其例;后来,华夏又成了族称,迄今也还是汉族的雅称,而取“中国”与“华夏”各一字组成的“中华”,更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名。有国号转为域外称谓者,这方面的例子更多。如由汉、唐国号而出现了中国的域外称谓汉、唐,这是中国历史上声教远暨、超迈前古的时代,中外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非常繁盛;时至今日,国外有关中国的学问还称“汉学”,世界各地还把华侨或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聚居的城市街区称为“唐人街”,英文则写作Chinatown,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城、华埠的意思。还有国号转为族称者,除了上述的由夏而华夏,更典型的例证则是汉国号演化为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族称。然则这样的夏、汉、唐,都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国号,也堪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或光荣、持久的国家或王朝。

相同国号的处理方法

从理论上说,国号是国家的称号,称号的本质属性是起区别作用,国号当然也不应该例外。然而,出于复杂的政治、文化、民族、心理等原因,联系着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托古改制”传统、“五德终始”理论、攀附祖先做法,中国历史上还是出现了大量的相同国号,这就模糊了国号的区别作用。而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各种麻烦,后人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以求区别这些相同国号。

在相同国号前冠以顺序词。刘秀重建汉朝,为了区别于刘邦始建的汉朝,后人称为“后汉”,而把刘邦的汉朝称为“前汉”,并把刘备再建的“汉朝”称为“季汉”。类此者有:刘曜的“前赵”与石勒的“后赵”,张寔的“前凉”与吕光的“后凉”,苻健的“前秦”与姚苌的“后秦”,慕容皝的“前燕”与慕容垂的“后燕”,王建的“前蜀”与孟知祥的“后蜀”。

也有仅以“后”字冠于重出之国号前面者。拓跋珪的魏,为了区别于曹丕的魏,史称“后魏”,但曹丕的魏并不称“前魏”;唐、宋之间的梁、唐、晋、汉、周,五个国号以前都出现过,所以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但并不存在与“后”相对而言的“前梁”“前唐”“前晋”“前汉”“前周”。

在相同国号前冠以方位词。一种情况是,一个王朝经历了重大变动(如疆域的巨大变迁、都城的远距离迁移),后人便根据变动前后的疆域特别是都城的相对位置,在国号前冠以方位词,以资区别。如“西周”(都镐,今陕西西安市)与“东周”(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市),“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与“东汉”(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与“东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北宋”(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与“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

又一种情况是,依据相对的疆域所在地区或都城所处位置,用方位词来区分同时代或不同时代出现的相同国号。如孙权的“东吴”,慕容冲的“西燕”、慕容德的“南燕”、慕容云的“北燕”,乞伏乾仁的“西秦”,秃发傉檀的“南凉”、李暠的“西凉”、沮渠蒙逊的“北凉”,拓跋珪的“北魏”,元善见的“东魏”、元宝炬的“西魏”,萧道成的“南齐”、高洋的“北齐”,宇文觉的“北周”,李昪的“南唐”,刘的“南汉”,李元昊的“西夏”等。

以上两种情况其实又有明显的不同。第一种情况,是指一个王朝的两个阶段,只是疆域形势或都城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动,所以借方位词加以区别;而且,这前后两个阶段的同一王朝,总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这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现象乃至一条规律,即该王朝的统治中心,是由西北向东南转移,这种转移又往往是被迫的,是由于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强力压迫乃至入主中原所致,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则是该王朝的国势由盛而衰、疆域由大而小的变迁。第二种情况,借方位词加以区别的相同国号,代表的是不同的甚至是对峙的国家,“东”“西”“南”“北”依据的是各自的相对地理位置,所以并不存在由西而东、由北而南的承续意义,也不一定东、西或南、北对应出现,如有“西燕”但无“东燕”,有“西凉”但无“东凉”,有“北魏”但无“南魏”,有“北周”但无“南周”,有“南唐”但无“北唐”。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王朝的主体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不改国号,后人或也依据其相对地理位置,加上方位词以资区别,如汉(刘知远的“后汉”)与刘崇的“北汉”,辽与耶律大石的“西辽”,大元与妥欢帖睦尔的“北元”,大明与诸多的朱氏“南明”,都属此类。

在相同国号前冠以国姓。在家天下的时代,冠以帝王姓氏即国姓,是区分相同国号的常用方法之一。如曹氏的魏和拓跋氏的魏,分别称“曹魏”“拓跋魏”;拓跋氏后来改姓元,所以又称“元魏”。类似的情况很多,如姬周、宇文周、武周,嬴秦、苻秦、姚秦,孙吴、杨吴,刘宋、赵宋,萧齐、高齐,萧梁、朱梁。至于杨隋、李唐、完颜金、朱明等,也常见诸史籍。

区别相同国号的其他方法。古有蜀国,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蜀后来也成为地域名称。刘备的汉因称“蜀汉”。这是在同名国号前缀以地名、以资区别的方法。

王莽以刘邦的汉为火德,而刘秀即以火德王天下,刘邦、刘秀、刘备的汉遂称“炎汉”;刘裕的宋为水德,赵匡胤的宋为火德,于是刘宋又称“水宋”,赵宋又称“火宋”。这是在同名国号前缀以五德、以资区别的方法。

刘邦的汉定都长安,刘秀的汉定都雒阳,长安在西称西京,雒阳在东称东京,于是以“西京”作为西汉的代称,以“东京”作为东汉的代称。《南史》卷六十四《王琳传》:“典午将灭,徐广为晋家遗老;当涂已谢,马孚称魏室忠臣。”这里的“典午”指晋朝,“当涂”指曹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代称呢?曹氏代汉,自以为应了“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当涂高者,魏也……当道而高大者魏”,所以“当涂”成了曹魏的代称;晋朝的国姓是司马,典与司都有掌管的意思,而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午配马,所以典午就是司马,晋朝是司马氏的王朝,故以“典午”代称晋朝。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后周时封天水县男,赵宋因此又有代称“天水”,而知道了这一点,如王国维所谓“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所谓“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也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凡此种种,都是以各种代称相区别的相同国号。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六朝博物馆馆长。详情请参阅《人民论坛》2024年2月《“国号”中的历史流变》一文)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