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写字机器人热销?“无痛手写”折射形式主义之痛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孟雅檀

2024-03-19 14:21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打开电脑软件页面,复制粘贴电子版文字内容,填入纸张长宽等数据,勾选想要的字体,写字机夹着笔的机械手臂便开始在纸上一笔一画迅速书写。短短几分钟,一页看起来十分自然的“手写稿”就完成了。据半月谈报道,基层各类工作考评“手写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仿手写的“写字机器人”在网上销售火爆。不少基层工作人员表示,两只手写不过来,只能借助科技手段来“无痛手写”材料。

手写机器人。图据报道

“无纸化”办公早已普及,有些部门要求对重要的事项和内容手写留痕,意在让基层干部更加重视,方便日后核验。但近年来,手写材料逐渐异化为形式主义,以至凡事都要手写。比如不少学校要求教师教案必须手写,达到规定字数、有二次修改教案的痕迹、不同颜色的笔做批注、学情、学生的名字等;有的地方要求村干部抄“普法笔记”,直接抄写法律条文;有的上级部门要求机关单位必须手写理论学习笔记,并发放统一的笔记本,要求写满,每年至少检查两次……这样的“手写”材料,不仅让基层工作人员背上沉重的负担,损耗他们本就不宽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助长形式主义和应付糊弄的风气,损害党员干部和政府部门的形象。

整治形式主义,目的之一是为基层干部减负;每一项考评工作都要求手写材料,无疑在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一个单位那么多的手写材料,写完真的会有人一字一句认真看吗?课堂里老师教学具有灵活性,教案有必要事无巨细地手写,连字数都要可丁可卯?荒唐可笑的是,写字机器人不是创作机器人,文字来源可能就是形式主义的材料;只不过机器干了人的事,对付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手段又上个新台阶。用科技手段完成形式主义任务,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形式主义,只能使形式主义更难发现,更难察觉。每个人都用机器代写,弄虚作假,这样的“手写”与复制有何区别?写字机器人需求旺盛,使用人数众多,说明已经不是个别单位有此要求,也不是个别人“手写”造假了。

写字机器人畅销,根源是形式主义作祟;形式主义根源不除,写字机器人就会一直写下去。过度要求手写材料,就是在设定不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只检查留痕结果,不管实际效果,更偏离了检查工作的初衷。据报道,一线教师和基层工作人员对形式主义的手写材料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不少部门和领导,不到一线实际调研工作,考核评比光看电子材料还不够,对手写材料其实不看好不好,只看有没有。这就是形式主义的可怕之处,其逻辑就是:连手写材料都不重视,至少态度是有问题;手写材料都这么薄,就是实际工作干得不够。

手写材料不是写字比赛,更不能披上形式主义的外衣,用科技手段变相造假。擦掉形式主义的手写材料,让手写材料真正有意义、有作用刻不容缓。据报道,现在已有不少学校规定,由集体准备共同教案,教师再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备个案,在打印稿上修改或批注即可,这一举措受到教师欢迎。确有必要的材料总结、教案笔记,手写一遍并无不可,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只有让基层干部从无意义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投入干事创业中,才能让他们真正解放双手,为老百姓多干实事,科技手段也才能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的手写材料,该丢进垃圾桶了。


编辑:孟雅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