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早排查早介入!为被霸凌的孩子撑腰壮胆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李霞

2024-03-19 18:22 语音播报

锐评

“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案”持续引发关注。经当地警方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连日来,舆论既期待警方进一步调查揭开案件真相,也在追问三个“小恶魔此前是否对被害学生有霸凌行为。

据报道,被害男孩姑姑称,孩子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班里其他同学表示,遇害男孩生前曾被3名嫌疑人关在劳动小屋,产生过厌学、轻生等念头。本案受害人家属委托的代理律师也透露,在案发当天,“男孩手机支付了190元给嫌疑人,是孩子手机上全部的零钱。”也就是说,本起凶杀案极有可能由校园霸凌演变而来。这让人们不禁发问:如果学校和家长能更早觉察到有霸凌存在、及早介入,悲剧是否就不会发生?

校园霸凌现象由来已久,虽然演变成蓄意杀人这样的极端案件极为罕见,但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增加“小恶魔”实施恶行的概率。因而,防治校园霸凌,及早介入、及早干预,无疑是最为关键、最为有用的一步。遗憾的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也是最难完成的一步。在此案中,遇害男孩的家属反映,孩子曾出现不想上学、向家里要钱频繁等现象,但家长“以为孩子贪玩,没当回事”;学校校长则回应,男孩的死是个意外,在校绝对没有被欺负;受害者的班主任甚至说,男孩生前与3名犯罪嫌疑人关系很好,日常也未发现有校园霸凌;而行凶者家长则至今未露面未发声未道歉,是仅仅失于管教还是一向纵容孩子……遇害孩子家长的不敏感、学校老师的不知情、行凶孩子家长的不担当,都足以说明各个环节都无法发现和干预校园霸凌,可以想见每天被欺负、动不动就有皮肉之苦的孩子陷入怎样的绝望。

公众深感担忧的是,类似的情节在校园霸凌案中屡屡上演。被霸凌的孩子几乎都不敢向老师主动报告,也不知道怎么和家长倾诉心声,直到霸凌难以遮掩、难以收场,或偶然被网络曝光,才被发现。孩子受到威胁不敢吱声、家长被蒙在鼓中没有介入情有可原。学校反应迟钝则令人痛心,劳动小屋的存在、学生情绪的变化,显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如果此案中霸凌行为一直存在,校方显然有失职之嫌。此外,此案中,行凶学生家长的冷漠则令人愤怒。如果大人推卸责任,孩子怎么能学会知错改错、有错认罚?遑论犯下有预谋杀人这样的重罪。

近年来,校园霸凌已成全社会之痛。去年3月,海南一名13岁女孩被同学霸凌并拘禁5日;就在近日,山东临沂一男孩被多人霸凌,踹头树枝抽打视频长达7分多钟。痛定思痛,所有学校都该反思,校园里有没有受欺负的孩子,是谁在出手伤人,有没有防治校园霸凌的有效机制;家长同样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教会自己的孩子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有没有告诉孩子怎样拒绝霸凌。面对校园霸凌高发态势,家长和学校不妨联手,对校内潜藏的校园霸凌来一次大排查,早发现早介入,为受欺负的孩子撑腰壮胆,让每个受欺负的孩子都勇敢地讲出来,是谁在欺凌他们,又是怎样欺凌他们;对处于危险边缘的“小霸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不让他们走上歪路邪路不归路。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