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
吕震宙的教师个人主页
引起大家关注
吕震宙教授在学校官网教师个人主页上,将自己开始指导研究生到2022年9月,所有硕博士生的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一一公布,并列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表(完全统计)。
表格显示,吕震宙教授从2003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45人(其中在读8人)和硕士生54人(其中在读6人),毕业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在国企和高校就业。其中,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位评上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则多数前往科研单位工作。
在“荣誉获奖”部分,吕震宙教授首先将历届学生论文、奖学金的获奖情况分类梳理, 总结出整整7条,之后才附上自己取得的荣誉。
她还特意用括号标注一段文字,“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
“研究生指导全程亲力亲为”
仅是这一句就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吕震宙教授悉心指导学生的故事,早已在校园中口耳相传 。2017级博士生周易成回忆道,“我从不敢懈怠,因为不努力就愧对我的导师。”
吕震宙教授“火了”,让“高校师生关系”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眼下,正值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关键时期,“别人家的导师”一句“亲力亲为”,让不少正为毕业焦虑发愁的硕博研究生集体“羡慕嫉妒”。
这说明,当下的研究生教育,至少在导师育人这一层面,还存在着诸多短板。
吕震宙教授批改学生论文的部分手稿
“亲力亲为”指导有多难?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相比2013年的53.3万人,10年间翻了一倍有余。
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数量并没有跟上。由于导师精力不足,平均下来每位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就大了很多。
于是现实中时常出现导师做起“甩手掌柜”,或者把硕士生指导工作“转包”的情况,令学生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部分导师和学生关系的畸形发展,也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的价值与意义。
对很多研究生而言,相比于导师,不少教授更接近一个“老板”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类科研团队中,更注重管理,而不是培养。
一些导师将指导精力向更有机会产出学术成果的博士生、高年级硕士倾斜,对低年级或无意于继续读博的硕士则采用“放养”策略。
还有一些导师只关注学生的科研进展,而忽视了作为导师在专业指导和身心关照方面的义务。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不少导师对其学生提出种种“额外”要求,包括拎包、买饭、做家务、当家教、当司机、陪酒、电话人工早起服务等。
部分导师的“缺位”或“压榨”,让学生承受着学业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去年,华东师大一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在网络意外走红,引发了硕博生群体的共鸣。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论文在网上走红
这篇论文聚焦“师生冲突”,论文访谈对象为更换导师的同学,冲突的主要缘起是导师和学生就选题产生了分歧,学生认为导师“控制欲强”等。
论文小节标题中包括“遭遇‘下马威’” “苍白蜜月期” “实习风波‘劫’” “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 “导生情感淡漠:‘对对对’” “悄然离去:‘不想再有什么纠葛’”等,作者用戏谑的方式展现学生与导师相处过程中的曲折心路历程,所反映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当师生关系走向紧张、尖锐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导师身上。
导师“用心育人”方为良方
在我国,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就业、思想等负有全过程指导的责任。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文件,旨在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引导。
2018年
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项内容,更强调了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2020年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再次重申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明确提出要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同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对导师指导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说到底,“亲力亲为”本就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分内之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却被视作稀少现象被全网热议,这种现象本身就应引起反思。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但不管怎么改,用心育人都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核心。
导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培育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指导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能仅限于学习、工作与科研,导师还必须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观塑造、关心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等问题。
吕震宙教授以身作则,为教师队伍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去研究,导师需要亲力亲为去指导!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吕震宙”式的好导师,塑造更为健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