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14:24
老人期待的“精神赡养” 不能只靠法院一纸判决
情法结合 撬动破碎家庭封存的爱
越是临近人生的终点,老人就越是期待“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是,和子女聊一会儿天、吃一顿饭、散一次步……大多数人眼中琐屑的日常,却是某些年迈者需要通过遗产的诱惑甚至法院的判决,才能勉强获得的奢侈品。需要走上法庭、依靠物质刺激才能换来的“精神赡养”,真的能从精神上抚慰老人的内心吗?
“乖乖女”和父母“云法庭”相见 “精神赡养”是主因
自多年前因婚事和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后,王园一直忘不掉她被赶出家门时,父亲手里的那把菜刀。多年后,一家三口在通州法院的“云法庭”里线上见面。而这时,作为原告的父母将女儿告上法庭,主要索讨的却是她未来的“精神赡养”。
王园是老王夫妇心中的“乖乖女”。从上学到工作,她始终都按照父母的意愿,按部就班,对父母言听计从,从未做过任何忤逆出格的事情。谁也想不到,“乖乖女”平时在妥协,到了她人生的最关键时刻,却突然爆发了。
这天,34岁的王园将自己已经偷偷交往了一段时间的男友带到父母面前,一切在瞬间改变。父母坚决不同意二人交往,特别是父亲激烈反对。在争吵中,老王一时气急,抄起菜刀,将女儿赶出了家门。
王园和父母的关系从此急剧恶化,甚至结婚当日,老王夫妻也没到场。于是王园此后的生子、搬家等人生中重大事情,再也没有通知过父母。接下来的几年,她偶尔会给母亲打个电话、寄个礼物,但从来不会回家见他们。
2023年,年过六旬的老王夫妻将女儿起诉至北京市通州区法院,除了每月千余元的赡养费用外,重点是“要求被告每月主动给二原告共打电话通话一次,每月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对二原告进行探望”。
法官随后联系到了王园,她对父母的起诉并不感到意外。在电话中,她大哭不止,“痛说家史”。“父亲性格强势”、“从不尊重自己的意见”,“只要有反抗不是打就是骂”……此前的“乖乖女”形象,原来只是在父母强势打压之下,不得不形成的保护色。特别是父母拒绝参加她的婚礼,现在她对父亲除了怕就是恨,即使开庭也不想与父亲见面,因此要求法院采取云法庭的形式线上审理此案。
对孩子的态度,老王却绝不相信。他认定,这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她就是太老实,被她丈夫控制了,不得已才疏远我们”。
庭上索讨的“亲情探望” 就算胜诉了又如何?
“我接触过的类似案子里,往往都是父母发现确实没什么别的办法了,才不得不通过法院来做一个‘桥梁’,重新建立起和儿女的联系。”同心圆心理工作室主任杨桂英对记者说。她同时担任着密云法院“密之语”心理工作室首席咨询师的工作,在开庭前后,见多了这样心理处于破碎状态的父母和子女。
据她的观察,这种案件中,或者是父母性格强势,控制欲比较强,使得孩子最后强力反叛,或者是对子女教育中出现了比较大的纰漏,孩子的性情过于“冷”,不跟父母沟通,甚至能做到几年、十几年不回家、不见面。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各有责任,但从一个家庭的经营上看,作为原生家庭主角的父母,本应在孩子幼儿至青少年时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好,才导致了后来的困境。
杨桂英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以前并不当成一回事的事情,现在的分量却越来越大。病倒在床的时候有没有人给端水递药、就医住院的时候有没有人给跑前跑后、晚上吃饭的时候身边有没有欢声笑语……以前并不在意的一些生活小问题,却已经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哪怕金钱也不能全部解决。如果老两口能相互扶持,情况可能还好,一旦其中一位先去世,或者二人关系原本不佳,再失去子女的亲情,很多人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直至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我这一辈子,都干成了什么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此时此刻,老人才会意识到,多年前缺失掉的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对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不可或缺。”
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家庭矛盾,很难轻易分出个对错。即使其中的经济赡养纠纷能够通过作为社会运行最底线的法律进行协调和强制,面对属于情感生活的“精神赡养”,法律也很难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
王园父母起诉女儿赡养一案中,原告老王认为,倾注全部心血养大了女儿,但是“被告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事业,不再需要二原告照顾,于是双方关系变得生疏和冷漠。二原告身体多病,尤其是二原告患有脑梗、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疾病,每年都要住院几次,很多药品属于半自费,经济压力很大。”
法院查实,赡养老人是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父母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应相互理解、彼此照顾,父母应体谅子女的实际困难,子女亦应尊重和照顾父母,在双方发生家庭矛盾时应多进行沟通,努力化解矛盾。因二原告每月退休金合计1.2万元,被告王园目前月工资5000余元,综合考虑原被告双方的经济情况,判令王园每月20日前支付二原告赡养费500元,每月第一个周六去探望原告一次。
判决作出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这些“情”“法”结合的办法 让精神赡养获得保障
从法律层面,赡养费容易给,可精神抚慰却并非易事。“牛不喝水强按头”,换不来老人所期盼的家人亲情。记者了解到,法院和民间机构,正在通过各自的努力,尽力帮助这部分处于困境中的当事人,修复家庭关系,或者通过合理利用财产,用外在力量协助老人度过尽可能幸福的晚年。
杨桂英说,密云法院成立于2021年的“密之语”心理工作室,日常从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当事人战胜心理阴影,修复破碎的家庭。在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之外,还吸纳有老干部、老党员、老医生们,共同帮助当事人做心理疏导,撬动当事者封存的爱,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背景,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措施,引导当事人复苏内心深处的亲情。
杨桂英表示,所谓“不幸的童年靠一生治愈”。“每个人都要在零到六岁的时候形成自己的个性。在人生的第一步,必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扶持,如果父母那一辈人给我们带来的是遗憾,乃至某种痛苦,我们是不是有义务,将这些遗憾和痛苦终结在我们这里,给我们的孩子提供另外一条道路?”通过这样的规劝、引导,“密之语”工作室已成功挽救多个当事家庭。
记者从中华遗嘱库了解到,另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在订立遗嘱的时候,留下一份被称作“幸福留言”的视频记录。老人除了留下遗嘱,将身后的财产安排妥当之外,还会在这个视频里集中表达内心深处对子女的爱和期待。“经常见到的是老人回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故事,讲出他们藏在心里很久的真实想法,唤醒子女对父母的感情,让孩子对仍然在世的母亲或父亲更好一些。”中华遗嘱库继承部主任刘鹏介绍说,这种法与情结合,往往能更好地唤起子女对父母的爱。
有些“精神赡养”的问题,发生在老人和其他亲属、晚辈之间。缺少了直系血缘关系,这部分“精神赡养”来得更加复杂,往往需要通过双方详细的协议才能将权利义务确定清楚。
刘鹏向记者介绍了在遗赠协议中的一些有效做法。林仁杰老人和侄女签订的遗赠协议中,用了大量篇幅,详细约定从协议签订之日至老夫妻离世之时,林家侄女需要完成的精神赡养义务:日常生活中的照顾、陪同看病、每周在家中吃饭二至三次、每年两次旅游(地点双方协商)、在侄女工作遇到特殊情况无法登门时需要用视频连线的方式探望,两次视频连线折抵一次登门……协议拟定时,林老人说,真正执行的时候也不会一板一眼,锱铢必较,只是有了这么一份协议,对双方都是约束,特别是随着今后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需要的照顾和心理抚慰可能会更多,提前签好一份协议,只要侄女能够基本遵守,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离世后他们的遗产自然不会亏待了侄女。刘鹏感慨道,老人想的是真够细致的。正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协议,保障晚年孤独的老人获得一定的精神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