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2000多年前就有“高压锅”了,还是小熊造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30 07:25 语音播报

热点

你见过2000多年前的高压锅吗?

还是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压锅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来自汉代的熊足铜鼎

01

2000多年前,就有“高压锅”了

“铜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铜鼎用于炖煮和盛放肉类

相当于现在的锅

这件铜鼎的三足是

三只憨憨小熊🐻

小熊蹲立,咧着大嘴,眼睛睁得又大又圆

鼎的两耳上部是一根圆轴

两根圆轴各趴着一只小兽

鼎盖像一只倒扣的钵,微微鼓起

上面等间距地环立着四只小兽

这件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铜鼎

其实是来自汉代的“高压锅”

合盖前

抓住鼎盖的小兽,转动掀开鼎盖

放入要烹饪的食材

合盖时

先翻转鼎耳的圆轴,把兽头平放于鼎盖上

再旋转鼎盖,将兽头卡在鼎盖小兽项下

鼎和盖被严丝合缝地密封在一起

蒸汽也会被牢牢地锁在鼎中

不仅缩短加工食物的时间

而且烹饪出来的食物口感更加软烂

这种利用密封产生压力的原理

很像现代使用的高压锅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能设计出

如此科学、精巧的“高压锅”

着实令人赞叹😦

02

在汉代,居然流行“熊出没”

这件汉代“高压锅”整体造型中

最亮眼的莫过于

负重托举的三只憨憨小熊🐻

三只小熊看似憨厚可掬

其实在汉代,它可是力量的象征

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熊的记载

史书记载:

“黄帝,初居有熊,号‘有熊氏’。”

(注释:有熊氏,是史传中上古华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

大禹治水中,出现了人变熊的神话

《楚辞·天问》记载:

“禹治鸿水,通轘(huàn)辕山,化为熊。”

到了汉代,对熊的崇拜发展到了高峰

他们认为熊是祥瑞之物

威武有神力、能辟邪驱魔

许多汉代壁画、砖石、玉器、陶器和铜器等等

甚至随葬品都有“熊出没”

足以编出一本“汉熊写真集”了

△鎏金熊形青铜镇(汉),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汉圆雕玉熊,现藏于咸阳博物院。

究其原因

要追溯到楚文化对汉朝的深远影响

汉文化是在大量吸收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现在汉文化也称为“楚汉文化”

楚人尤其崇熊

乃至于楚王的名号大多冠之以熊字

荆楚自穴熊至考烈王熊元止,共46代君王

以熊为名的就有29位

△楚王酓(悍)鼎,现藏于天津博物馆,鼎身铭文记载:楚国第42任国王楚幽王“熊悍”。

汉承楚风

因此,汉代人也尤为崇熊

03

汉代人爱吃、会吃、重视吃

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

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举世闻名、如雷贯耳的文物

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

这件汉代铜鼎便出土于此处

除了这件铜鼎

还出土了很多汉代“黑科技”厨具👇

汉代“蒸锅”铜甗

上部的甑用来放蒸物,下部的釜用来煮水

中间设有通汽的箅(bì)子

(注释:箅子,架在锅、釜、鼎等炊具中,用以蒸焖食物的炊具)

汉代“大锅”铜镬

口沿有铭文:“容十斗,重卅一斤”

据估算,汉代的十斗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升

从这一件件厨具可以看出

汉代人有多爱吃、会吃、重视吃了

食物种类丰富多样

甲鱼、鹿胎、鹌鹑、香橙等等,摆满一桌

“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盐铁论·散不足》

烹饪过程非常讲究

如果烹饪不当,便不会食用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馌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论语·乡党》

汉代皇帝甚至拥有

庞大的饮食服务管理体系

不同门类食物有专门负责管理的官吏

这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熊足铜鼎了

跨越两千多年

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压锅”

向我们呈现了古人的智慧

诉说着中华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