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智库发布《大国复利》报告,畅想中国经济稳增长前景
长安街知事

2024-03-31 20:49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3月31日,《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 2035 年趋势畅想》五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承办,美国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地缘政治经济研究小组、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合作举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国的近二十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十余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代表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共议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报告发布现场

警惕唱衰中国经济的话语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作开幕致辞。他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运行态势回升向好,多组经济数据表现稳中有升,发展韧性持续彰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宏观政策“组合拳”协同发力,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折射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光明前景。

他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但也要警惕唱衰中国经济的话语陷阱。特别是近两年,一些西方政客和机构臆造“中国见顶论”,在国际舆论场上企图唱衰中国发展前景。这种论调过去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和未来也注定不会实现。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作特别演讲。他表示,中美经济差距实际上在缩小而非扩大。中美经济既要看名义GDP增长也要看实际GDP增长,名义GDP是加上了通胀的因素。从名义GDP看,中美两国去年分别为17.9万亿美元和27.4万亿美元,中国GDP是美国的65%,这包含了通胀因素。而从实际GDP增长来看,2023年中国的GDP是美国GDP的79%。排除物价因素,按实际GDP核算,中美经济差距实际上在缩小而非扩大。

他认为,中国要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类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我国第一次站在世界产业革命中的第一梯队,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首次超过了传统能源,光伏设备在全球市场约占80%,风电设备在全球市场占50%以上,电动汽车占60%以上。无论从人工智能还是从绿色经济发展来看,中国都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累积,能带来“复利式”发展

会上,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发布《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大国复利”的概念。复利是财富创造、资产增值的利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累积,能够给中国带来“复利式”发展。大国复利具有收益稳定性和长期积累性两大特征,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长期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利式”发展动能,集中体现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绿色发展。

报告选取新民生、新消费、新制造、新基建、新服务五大领域集中展示过去几年特别是近一年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果。新民生“新”在十大变化:乡村生活火热,小城内容丰富,城市绿地变多,劳动保障提升,医疗服务更近,政事处理更快,电信诈骗减少,反腐更加有力,资本市场好转,居民负债改善。新消费方面,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各地文旅发展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推出火热的新消费场景,文娱演出经济极大丰富城市消费新业态,数字零售市场逐渐回暖。新制造方面,先进制造业成为强国之基。“灯塔工厂”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三样”商品出口首破万亿,加速产品出海与产业链全球布局。自主研发浪潮加速提升电子产业国产化替代,产业“联动”作用凸显。新基建已在5G基站建设、特高压、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集中发力,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支持下的新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呈现出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均等化、高端化、全球化的突出特点。

报告认为,当前“社会预期偏弱”的本质是“经济复利预期偏弱”,虽然也有政策信息差和外在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更应重视体制性改革滞后的影响。虽然当前社会预期依然偏弱,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只要朝着法治化、市场化的方向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纠正资源配置中的扭曲,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一定能扭转社会对于中长期的经济复利预期。

在经济复利逐渐释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弥合政策感知的信息缺口,紧抓政策落实力度;激发创新活力,突破高端科技“卡脖子”;重点推进服务业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适当增加风险偏好,在先立后破中提升发展信心;围绕金融强国目标,高质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对内制度性改革和对外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复利正在持续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提振发展预期,重建社会信任至关重要。

报告首次从智库视角具象化畅想了中国2035年十大发展面貌:一、中国GDP大概率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二、2035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比2023年翻番;三、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有望从三分之一扩大到近二分之一;四、2035年平均每三个家庭拥有一辆新能源车;五、中国将成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引领国际稳定秩序的首要力量;六、居民参与国际交流程度显著提升,对中国互免签证、单方面免签以及落地签的国家有望从80多个扩大到120个以上;七、中国在2030年之前提早实现碳达峰,在2035年成为年排放减少量绝对值最高的国家;八、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入围数量预计至少超过200家,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上升到新台阶;九、A股稳健增长,203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之一;十、“一带一路”二十年取得突破性成就,成为全球第一大合作倡议,覆盖最多国家、最多人口和最大经济规模。

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具有两大优势

在“主题演讲及研讨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展望”主题进行了研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贾晋京主持这一环节。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认为,中国人口数量大、市场大,有勤劳的人民和坚实的工业基础,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要重视人工智能,学会利用人工智能,也必须要有升级的能力,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用上这些新的技术。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公司在本土的生产制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还要在海外学会本土化,中国企业应当成为真正全球化的公司。因此,中国需要增强全球吸引力,吸引全球人才、全球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大国复利”的概念与经济学上“内生增长”的概念具有类似的含义。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链广,产业规模巨大;二是创新速度较快。中国每年新增大约440万工程师,这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创新力。虽然中国从0到1的创新还不够,但是从1到100万,中国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

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原经济顾问谢尔盖·格拉济耶夫认为,中国的管理体系比现在美西方国家的管理体系更有效。原因在于,中国的管理体系是各种政策的有机结合,即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他相信,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中国经济新阶段,将在未来取得圆满成功。他高度赞赏报告,认为报告有助于制定2035年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愿景,并助力联盟与“一带一路”更有效对接。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罗思义(John Ross)表示,此前有人说中国的投资效率不高,但就此而言,中国应该是排名第二的,中国GDP每增长8%只需要1%的投资,在美国是10%的投资才能换来1%的增长。也有人说中国面临人口方面的危机,但1978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每年大概是1%,中国经济增长年均约为8%,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由劳动力人口增长所驱动的,而是因为经济本身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而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去看到事实,而不是简单地相信西方媒体的报道。

在“主题演讲及研讨二”环节,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此次发布的报告有几个比较大的突破,一是实现五国合作研究;二是研究周期跨越了十年;三是报告提炼了大量数据,研究扎实。她认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未来将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同时,中国正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将释放出强大的潜力和动能。她认为,中国已经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结构性突破,未来应该在补短板、换赛道、锻长板、双循环方面继续下功夫。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政治学教授、地缘政治经济研究小组联合主任拉迪卡·德赛强调,与全球化一样,中国正在赋予“复利”以新的含义。但在过度金融化的西方,复利的崇拜者却幻想着金钱会自行倍增。相比之下,本次发布的报告完全将“复利”视为生产的延伸:以国家“财富增长和资产保值增值”等为特征,通过“以创新驱动的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促进绿色发展”,实现“收益稳定和长期积累”。如果参考报告中的建言,未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充沛的要素供给保障,也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在经济结构变化的驱动下,仍然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抓紧贯彻落实今年两会的各项安排和部署,预计需求不足的矛盾将加快解决,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在加快完善,中国高质量发展正在进入全面提速的新时期。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马可表示,近期,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合作关系,其中许多都与当地高需求矿产加工或电动汽车生产有关。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工厂迁址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人们对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倡议寄予厚望,希望它们能成为加强这一进程的杠杆。尽管它们面临着西方大国的反对但我们仍需要深化这种合作。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社华盛顿分社原社长威廉·琼斯认为,报告很好地概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尽管外部势力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感到不安,并设下了重重障碍,这些地缘政治问题导致中国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这种不友好的姿态不会显著影响发展步伐。但中国政府有能力在国内实行必要的改革,制定适当的政策,使中国能够在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继续向前发展。


编辑:周经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