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 12:25
结缘:国外逛画展偶遇精美鱼拓
走进胡守庆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活而又灵动的鱼拓画作。其中,一幅名为“鸿运当头”的作品格外惹人注目。画中一条长约123厘米的红宝石鱼“跃”然纸上,鱼身饱满,鱼鳍、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湛蓝色的眼睛栩栩如生,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感觉鱼的眼睛像是在看着你,令人颇感奇妙。
“这是我在三亚见到的一条红宝石鱼,足足有66斤重,非常难得,我就用鱼拓的方式把它留存了下来。”提起鱼拓,曾担任外交官的胡守庆打开了话匣子。“鱼拓分为两种,一种叫直接鱼拓,就是把颜料刷在鱼身上,然后覆盖上宣纸,经过按压出现图形。另一种叫间接鱼拓,是在鱼身上先覆盖上纸,再用拓包蘸上不同的颜色,在纸上拓印。我们圈内常用的是直接鱼拓的方法。”胡守庆说,20年前,他还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偶然在一次画展中看到了各种精美的鱼拓作品,当场便被这项艺术独特的魅力折服了。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去垂钓,偶尔能看到父亲将钓来的鱼用墨汁等颜料拓印下来,贴在窗户上留作纪念,寓意‘年年有余’,但当时我不知道这其实就是鱼拓。”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胡守庆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欢钓鱼和养鱼,所以见到精美的鱼拓作品时,也激起了他想要研究和探索这门技艺的兴趣。
“当时鱼拓艺术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十分繁荣,但在我国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实际上,鱼拓起源于我国宋朝,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与碑拓、植物拓同源。”胡守庆说,看到国内在鱼拓这一领域还是有所欠缺的,他就想着自己能否做点什么,把这项中国古老的文化技艺发扬和传承下去。
钻研:自学摸索鱼拓门道和学问
采访中,胡守庆颇有兴致地当场为记者演示了鱼拓的整个过程。这次鱼拓的主角是一条从市场买来的锦鲤。“制作鱼拓所用的鱼,都需要先经过清洗,去除鱼身上的黏液和血水后再擦干备用。”胡守庆说着,将准备好的鱼放置在一块蓝色的垫板上,先用纸片垫在鱼鳍和鱼尾下,又用橡皮泥固定了鱼嘴的位置,随后便开始准备颜料。金色、红色、白色颜料调和后,胡守庆仔仔细细地在鱼身上涂满颜色,使这三种颜色在鱼身上渐变似地融为一体。随后,胡守庆拿出准备好的宣纸,轻轻盖在鱼身上,用手把涂完颜料的鱼印在画纸上。片刻后,画纸揭开,一条金红色的鲤鱼跃然纸上,鱼的形状十分完整,片片鱼鳞也清晰可见。由于凹陷的鱼眼不能拓印下来,所以最后一步就是用画笔为鱼“点睛”。画上鱼眼后,这条鱼看起来便活灵活现了。
创新:融古汇今焕发古技新生机
20年来,已有上百种鱼类“游”进了胡守庆的拓画中。他拓的最多的是鲤鱼、鲫鱼、锦鲤,也积累了不少珍稀鱼类拓片,如古老而珍贵的鲟鱼、海洋活化石帆蜥鱼以及红宝石鱼、红尾鸟鱼等。
2011年6月,在中国渔业协会鱼拓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首届国际鱼拓大赛上,中、日、韩三国100多名一流鱼拓高手汇聚一堂,进行现场鱼拓竞技创作,胡守庆也参与其中。后来胡守庆加入了此次举办活动的组织,先后与国内、国际的鱼拓师在各项比赛中沟通交流、切磋技艺,也屡次获奖。他的作品还被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并被中外收藏家所青睐。
在胡守庆的努力推动下,2022年9月,鱼拓技艺成为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月,胡守庆获得了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传承:让鱼拓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清洗、造型、保湿、上色、覆纸、揭裱、画眼、补鳍、题跋、印章……如今,胡守庆归纳出一套十步拓印法,并不遗余力地传授给愿意学习鱼拓技艺的人,希望让鱼拓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在幼儿园、养老院、学校、街道社区、社会单位等地,都能看见他授课和参加展演活动的身影。
今年春节假期,胡守庆参加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非遗艺术市集,他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用鱼作画,体验鱼拓非遗技艺。“当时有一位家长连续两天带着小朋友来看我画画。第一天来的时候,家长告诉我家里养了一年多的小锦鲤正好死了,女儿很伤心,希望能做个鱼拓画留作纪念,我与他约定好,让他将鱼保存好,第二天带来现场,帮他们做了一幅鱼拓画。”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小朋友“留”住曾经的小伙伴,孩子很开心,胡守庆也觉得很有意义。而在胡守庆的带动下,8岁的小孙子胡恒瑞也对鱼拓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感到欣慰。